摘 要: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对新时期下乡村振兴与村庄规划策略进行研究,目的是加快我国乡村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国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乡村振兴;村庄规划;策略研究
新时期下的乡村振兴需要制定有效的乡村规划策略。乡村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要明确指出乡村的作用和地位,秉持农业优先发展的原则,构建起乡风文明、产业旺盛、治理有序的农业乡村。以下是本文对乡村振兴与村庄规划的有关研究。
一、对村庄规划定位进一步明确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村庄规划,村庄规划可以促使我国的国土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对于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乡村规划需要对国土空间结构进一步统筹,统一规划山水林湖田草等。村庄规划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规划项目,要将产业、村域、土地等资源全部整合在一起,强化对区域的领导充分挖掘乡村中的独特价值,推动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
二、落实好村域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代化新产业
步入现代社会,农村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赖传统农业,还需要通过新产业规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乡村新产业规划上需要首先明确现代农业在振兴乡村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促使农业产业与农业现代化结合在一起,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系。村庄规划部门需要与农业部门联合在一起,共同编制现代产业的发展规划,在立足当地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对村域现状进行分析,预测村域今后的发展态势。其次,具有优势旅游资源的乡村可以适当发展乡村旅游行业,由此推动乡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对于乡村的第一产业来说,可种植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作物;第二产业主要发展农产品加工,秉持绿色加工方式推动乡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要秉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原则,充分挖掘每个村庄的独特价值,如景观风貌、历史文化遗产等,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安排好各项旅游项目,以先进示范点来带动周边村庄旅游业的发展。
(二)规划乡村建设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一大目标,生态宜居可明显提升乡村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村庄规划过程中,要立足本村庄人们生活和产业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以及集体经营性设施等。在建筑选型上要加强管控,提高对乡村风貌的关注度。居民点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交通因素、产业因素、村民意愿等。居民点规划中要秉持“近镇近路,近业进田”原则,建筑布局时要成分考虑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构建出错落有致、丰富灵活的建筑平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建筑平面要充分展示出当地的特色,为了更好传承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可借助墙体涂料、屋顶类型和墙面装饰等加以凸显。此外,居民点宅基地标准、建设用地标准以及建筑层数等要进一步明确。在规划建设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应要求进行,并参考村民意愿,选取合适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时,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的交通设施,对交通系统科学合理规划,确保周边路网可有效衔接。道路的等级、宽度以及占地面积等要合理规划,对于满足条件的地区可规划建设公共交通路线、大型停车场、站点等。公用设施规划中需要完善污水处理系统、供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电力通讯系统、抗洪防灾系统等。在乡村环境的治理上,需要强化对村庄环境和庭院空间的整治。庭院边界要理清楚,采取净化、绿化、硬化以及美化等庭院整治措施,将庭院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
(三)规划乡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乡村生态环境建设要求较高,其中乡村振兴中生态环境规划的底线就是确保生态安全,生态安全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全面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生态型乡村。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时需要充分分析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细致性研究村域内的水体、农田以及森林等生态系统,在确保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展开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建设。结合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将其划分为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区、农田生态系统修复区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区等,强化对乡村河流水系、建设用地以及农业用地的治理。
三、合理规划村域土地利用情况
结合乡村旅游业、山水林田湖草用地的治理情况以及乡村建设等情况,需要对全面分析乡村用地供需情况,在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按照减量、流量规划要求,进一步优化村域各个用地布局,促使各个产业之间协同发展,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好生态保护用地和文化传承用地。
(一)构建村域生态屏障
村域生态屏障的构建需要以生态保护为原则,合理规划好水源用地、生态林地、河流以及湖泊用地等。在对全村土地资源统筹利用的基础下,对生态用地的规模做出合理安排和布局。
(二)强化对农田的保护
新时期背景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强化对农田的保护。调整优化基本农田整体布局,归并零散永久性基本农田,将具有良好水利灌溉设施的农田集中在一起,确保耕地质量。开发村庄周边的耕地,并将新增耕地纳入基本农田用地中。对于质量较差、破碎零星、等级较低的基本农田可以调出,开展高等级的基本农田。对于集中连片的耕地需要强化治理,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对于适宜耕种但是仍未利用的耕地需要进一步开发,采取补改结合模式提高耕地占补平衡性。此外,并结合农业生产的需求,合理规划好林地、草地、园地以及水域等其他农业用地的空间布局。
(三)合理规划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村庄建设用地也是乡村振兴的任务之一。建设用地的规划上,需要强化对其边界的控制,理清建设用地的边界,在有利条件区中纳入区位优势。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需要调出交通廊道内的宅基地、产业用地。合理布局乡村产业用地、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用地,对于特色性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要加以保护。并结合旅游产业和村民的意愿将服务设施布局在村域道路节点上。村庄拆并时需要提前做好安置,明确好拆开的范围,有序安排好村民。优化布局建设用地时要秉持节约集约的原则,充分挖掘乡村零散空闲用地以及废弃用地,做到二次开发,调出零散用地向集聚区聚集,由此促使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目标实现。
(四)村域国土空间功能布局划定
生态空间、建设空间以及农业空间是乡村主要的土地空间利用类型。上述三种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别以村域范围、乡村建设、农田耕地为主导。对国土空间功能区进一步划分可以促使国土资源得到有效开发,能促使不同主导的国土空间格局出现。
四、深入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业
在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实施乡村规划的进程中,要以农民群众为中心,始终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积极的帮助他们来改善相关的工作生活条件,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的状况。《意见》中有说道乡村旅游产业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能,应该结合乡村现有的资源,引导产业的发展。所以,要全面发展乡村旅游业应该结合当地的天然资源和风土人情,建立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通过各种宣传途径,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当地的自然美景,乡土风情。同时可以广泛的开展招商引资,一起参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本文对新时期乡村振兴与村庄规划有关内容的分析,希望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礼燕.探讨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