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乳山市供电公司 山东省乳山市 264500)
摘要:随着我国电网结构规模的快速发展,电网综合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网公司实现集约化管理的需求日趋突显。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是电网运行机制上的一种变革,是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推进“两型两化”,实施“两个转变”的关键举措,旨在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缩短管理链条,使企业管理水平满足电网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打破了电力调度控制和变电运行原有的组织结构、工作职能与人力资源配置。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模式;电网运行;资源;优化配置
1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现状
电网控制系统和电网远程控制功能,建立了以电网控制中心为核心的电力系统管理机构,实现了电力调控一体化。调控一体化促进了电力系统向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的转变,实现了电网的互联互通。目前,我国使用的第五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D5000是最高、最先进、最全面的面向服务的平台。它也是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基础平台。电力系统调度管理分为集中调度和分级调度。传统的调度方式不能满足现代电网运行的经济发展,为了整体电力安全和供电质量的需要,电力调控一体化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监督、运行和管理方面,可以对不同地区实现电网调度。根据目前不同电力的工作环境,各地区采取了相应的电力调控一体化措施和规划。现今,部分大型地区电网均采用单独调度和监测的方式,先进地区采用调度监控方式。服务器组为冗余结构模式,两台服务器相互冗余,如杭州、北京等地的电网。
2配网调控工作的发展现状
2.1缺乏健全配网管理模式
我国大力建设电网后,电网覆盖范围得到不断扩大,配网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在目前阶段,我国已逐步实现电缆化配网管理以及单条馈路混合模式。在该模式下,就需要多个部门间相互协作与配合,例如:电缆部门、架空线管理部门等,从而使配网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增加。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能够避免出现该现象,仍旧使用分布式配网管理模式,各个部门间各自管理、各司其职。虽然有效避免了管理复杂程度,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难以确保管理高效性,导致数据信息混乱甚至缺乏准确性。
2.2调控分散化
在目前阶段,配网调控模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且在分布式配网调控模式下难以有效展开管理工作。因此,在配网调控管理中容易引发调控分散化、盲目调控等问题。在调控管理运作过程中,通常是根据以往运作经验以及传统调控方式来管理配网系统,最终出现盲目调控现象。
3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设计及应用意义
3.1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的框架结构
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主要由信息采集层、应用层、平台层、展示层4个层次组成。(1)信息采集层。信息采集层主要用于采集远距离数据和采集保护数据。采集远距离数据主要用于对各变电站中的数据信息进行遥控遥测,采集保护数据主要用于各变电站中的保护动作。通过信息采集层来全面收集电网的运行参数信息,并且能够将分析对象提供给数据处理单元。(2)平台层。平台层的作用主要用于分流处理来自于采集层所收集到的信息,管理数据库中的已处理数据和实时更新数据,进而有效管理数据信息。同时,系统管理员要将系统权限管理设置在平台层,为应用层功能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3)应用层。应用层是建立在平台层的基础之上,既能够实时监控电网系统的运行状态,又能够有效调度电网系统,一旦发现电网系统的故障问题或异常情况,那么就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报警操作,并及时判断及分析等。(4)展示层。展示层的主要作用在于将电网各部分运行状态在展示界面显示,以便能够让当前电网运行情况及时地被电网监控人员或电网管理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
3.2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软件运行模式
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是基于服务器架构来进行软件运行,从目前来看,服务器的应用平台和操作系统都是较为成熟,以便能够满足信息采集层、应用层、平台层、展示层的需求,以便能够实现一体化运行管理。通常来说,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软件运行模式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应用软件部分,多用于存储、处理、采集电网的运行信息,且能够实现远程操作、远程监控变电站中各个设备;(2)应用平台,多用于在统一访问接口下整合处理采集的信息,进而有效读取或有效存储电网各部分的系统软件、工作数据等资源;(3)操作系统,主要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在这种软件运行模式下能够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并对电网的故障问题进行及时预防,分析数据,以便能够保障电网可靠运行、高效运行。
3.3智能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意义
在电网中推广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后,电力公司可实现对人力、电网资源等的优化配置,减短业务管理链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竞争实力。此外,因电网中的“调”和“控”实现了集成一体化控制,可及时发现电网中的潜在故障问题并加以解决,这就降低了停电事故的发生几率,提高了电力公司的供电服务水平。因一体化模式具备远程遥控功能,因而在一些突发情况下,其还可执行紧急遥控操作,将突发情况的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为更有效地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需大力推广应用调控一体化模式,并对内部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化培训或辅导,从而使其能熟练应用该管理模式,实现对电网资源的优化管理及配置。
3.4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虽然自动化管理是未来电网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人工工作在电网正常运行中的作用依旧不可小觑。从模式改革要求出发,电力单位应进一步优化管理人员工作模式,科学进行岗位分配,并在人员上岗之前,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工作,以保证其能够明确岗位职责、适应岗位需求;此外,还要优化电力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探索人力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以满足新型管理模式对于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3.5做好电网调控一体化的应急事故演练
电网运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为保障电网调控一体化的稳定性及安全性,电网部门必须加强对事故风险的防范和应急能力培训,以此为构建调控一体化安全体系奠定基础。首先,实际工作中,电网公司要依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案,并加强事故演练工作,让工作人员掌握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次,须对用电高峰期电网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对用电高峰时段进行清晰分化,掌握高峰变化值,并针对高峰期可能存在的用电风险,进行事故预防演练,以加强对于高峰用电事故的风险防控,从而让电网调控一体化更有保障。
结论
在电网中应用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是新时代电网发展的需要,其能够满足当前复杂电网结构及人们对用电质量的双重要求,必将逐渐取代传统的“调”、“控”相独立的模式。在调控一体化工作模式下,电网的运行效率及人员配置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故障问题的发生率,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损失。未来,随着电网中调控一体化技术的不断优化及推广使用,电力企业的供配电能力及质量将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为人们生产及生活用电服务。
参考文献:
[1]熊杰.调控一体化模式在提升地区电网管理水平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5):206-207.
[2]蔡鹏,孙娟.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4):69-70.
[3]夏泓靖.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地区电网监控风险及解决对策[J].电子世界,2019,(2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