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城协同视角下风景区与城区转型发展路径探索----以武当山特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0/7/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月第9期   作者:曹发举1 张俊清2
[导读] 城景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于塑造城市形态、风貌,延续城市的文脉,确定城市产业路径,土地供给及结构,以至于判断城市的发展方向及前景有重要的影响。
        摘要:城景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于塑造城市形态、风貌,延续城市的文脉,确定城市产业路径,土地供给及结构,以至于判断城市的发展方向及前景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巨系统” [1],风景区是相对静态保护展示、动态利用的城市组成部分。二者在动态发展动态利用上是互通和相互增益的。本文试图结合案例研究和项目实践,梳理现状城市发展的问题和原因,找出城市发展对风景区的发展诉求,提出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建议。
1背景
1.1传统风景旅游地发展中的景城协同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风景旅游地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同时客观上加剧了风景旅游核心区域与城市建设区域之间的互相影响。

        据初步统计,至2017年3月29日,国务院总共公布了9批、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有50余处处于城镇边缘,受城市影响较为严重,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的景城冲突问题面临协调;另有40余处,空间区位与城镇距离较近,景城矛盾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在景城关系协调方面,由于两者的管理体制、管理级别、建设规划的内容不同,在各自规划和实际发展中着重点和利益述求不同,疏于协调,无形中加剧了风景区与城市二元对立的局面。[2]

        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面,体现在景城建设风貌上:一方面,于景大城小的关系中,景区发展需求的城市建设配套较高,但自身建设用地不足,而相对的城市规模级别较低,在发展视野、城市硬件配套和文化环境上无法匹配景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城大景小的景城关系中,往往容易产生城市发展蚕食景区边缘,于景区风貌协同上难以维持较好的风貌特色。

        其次是在景城各自持续提升发展中,越发体现出景城协同对各自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景-城发展都对文化软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人文环境塑造的体验式度假更甚于景点的观光性游览,需要景-城一体化塑造文化环境和提供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体验式度假对基础设施景-城协同的一体性要求更高:包括近远域交通的通达和转换效率、特色空间需求和供给、区域生态本底的维护、城区建设风貌的控制等。
1.2国家发展理念的转变
1.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驱动力。
2.国家发展理念的转变:绿色、开放、文化复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3.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对国家发展重心的基本判断为:城市群+魅力景观区 。国家魅力发展区是自然与文化资源富集,城镇与乡村特色发展,面向休闲消费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域地区。[3]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设定30个国家魅力景观区。
2 武当山特区发展概况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原名武当山镇,或老营镇)位于道教名山武当山下,丹江口水库南岸,东连丹江口市丁家营镇和土台乡,西临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官山镇,南依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北临碧波万顷的丹江水库,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4]
1.社会经济、人口、特色名片
武当山全区312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3.34平方公里(2015),全区现有常住人口5万余人,其中城镇2.23万。全区年旅游总收入36亿,游客总量655万,GDP 36.31亿(2015),全年财税12.3亿(2014),截至2015年,全区城镇化率44.56%,下辖3街道(武当山景区办事处、武当山街道办事处、太极湖办事处)、2社区和31个村。
2.武当由来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宋代开始崇奉古代神话中的玄武神(为避宋太祖父赵玄朗讳称,改称真武),说他是道教奉为始祖的老子的“变化之身”,道教称真武于武当山修炼四十二年,成功飞升,后世因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名曰武当。[5]
3.对外交通条件
武当山经济特区从地理区位上距十堰市40余公里,距离武汉市400余公里。对外交通条件上,公路基础较好,分别有汉十高速和国道316从城区通过;铁路基础相对较差,铁路上有襄渝铁路和高铁线路从城区通过,但在武当山域内没有设站,城区距城际汉十线的十堰站37公里;距规划高铁武当山站(2018年通车)15公里(设站与六里坪镇)。航空基础对照铁路交通条件相当,十堰机场(4C支线)于2016年2月5日通航,厂址距离武当山城区30公里,定位支线机场。
总体上公-铁-空交通基础都较为不便
4.发展历程(景区发展历程,镇区空间拓展历程)
a.景区发展历程
武当山起源于宗教活动,早在春秋至汉代末年就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地,名士周大夫尹喜、汉武帝将军戴孟、炼丹家马明生在此活动。武当的发生发展伴随着道教的产生和发展而兴盛,在东汉末年道教诞生其时,是中原地区道教活动的中心;至汉末及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有关真武的经书:《誓愿文》《神仙鉴》;至隋唐时期,得到帝王的推崇,列为三教之首(儒、释、道),无挡杀祈雨而应,建五龙祠,列为道教72福地中的第九福地,封为武当福地
b.镇区空间拓展历程

        相对于武当山风景区悠长的历史,武当山镇区的成长轨迹缺较为简短。1970年之前,城区主要是历史上服务道教进山格局的序列玉虚宫的布局和72道院的遗留格局,主要的城区空间结构:玉虚路十字和6座古桥。

        1968年,随着丹江口水库蓄水,水库移民逐步涌入城区,集中集聚在316国道以南的老营社区。随着人员的迁入,逐步建设的交通基础设施:老武当山铁路站、汉十铁路以及东风精铸等工业导入,逐步破坏了原始的古城格局和风貌。以及政治环境的影响,一些古城格局和古建筑遭到了破坏,其中最重要的是玉虚宫的西宫被破坏无迹。

        至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6]。申遗成功后,极大的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大量外来人口开始聚集,同时城区在当时风潮下设立了工业区,城区开始跨越国道向北拓展,各种违章搭建爆发式增长。
2000年以后,随着地产行业的发展,武当山镇区开始拉大框架,建设新城,开始了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城市发展。导致了城镇建设面积集聚增大,但城镇化动力不足,地产化的生态违规问题逐步显现。同时,城市建设开始关注文化设施建设和空间品质(铁路外迁)。


3武当山风景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景城发展矛盾
1远域交通效率高,近域交通不便

        从远域交通供给上看,1.航空:武当山机场/襄阳机场至武当山,上海、北京、杭州、长春、深圳3小时交通联系圈 ;2.铁路:高铁武当山站,至武汉、西安、成都3小时交通圈 ;3公路:汉十高速武当山匝道口,至武汉、西安、郑州等5小时交通圈。且还有在建和规划的高铁线路:1.武西高铁在建,设武当山西站;2.郑万高铁在建,设襄阳东津站;3.十宜铁路在规划,设武当山站。应该说在区域远域交通供给是比较充裕的。
但近域交通连接不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近域交通与镇区衔接不便,最后1小时交通联系失效:铁路站机场方向,出租车供给不足,黑车横行。公路自驾,在高速出入口经常性拥堵。2.是近域交通与景点衔接不畅:缺少与近域景点的交通联动支撑,50%来客没有去周边联动景点。产生一个来的了,进不去,进来看一眼就走的“3+3+3”即3小时在飞机上,3小时在找车找路上,3小时在景点的怪状。
2镇区内部交通缺乏组织

        首先表现为内外交通混杂, 道路职能等级混杂:过境道路(国道316)穿越城区,大型运输车交叉干扰严重,汉十高速出入口停车缓冲区过短,出入城车辆双向堵死。另外就是内部交通组织梳理需要再组织,主要体现在路网机构系统性弱,互相支撑能力有限;再一个就是道路断头路多,缺少停车空间。
3杂乱的城区风貌现状

        由于武当山镇区主要发展时期源于1970年以后的人口导入,原有建设基础和建设底蕴差,城市风貌没有继承基础而野蛮生长。城区特色空间不足,氛围感弱。不足以给游客留下一个美好的观感和印象。

        其次城区内部基础性公共设施供给不足,体育、医疗卫生、福利设施用地存在较大的缺口。广场与公园等开放空间用地不足。教育设施数量达标但规模不足。商务商业设施两极分化,服务风景区的商业商务设施数量少,服务城区居民的商业商务设施多,但凌乱二缺少品质。居民满意对城镇服务的满意度较差。空间分散,东拉西扯。城市建设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集约度不够,空间框架较大,但闲置和未开发用地较多。
4缺少精致的小空间

        特色不显:只有荡气回肠的大空间,缺少特色内涵的小空间,大空间:有荡气回肠的太极湖,巍峨耸立的武当山。小空间:善水街、金街银街等已有的小空间的塑造文化活力不足。
4城景协同的武当山转型策略
4.1文化彰显:
1恢复城区历史格局,修复历史场所

        梳理武当山老城的历史沿革探入挖掘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及价植,笔者发现了以老城区南部玉虑宫为核心的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从区域人山水环境来看,老城是儒家“周礼营城”与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结合的重要物质空问载体。因此,彰显老城历史文化特色,就击要显山露水、强化轴线,形成以玉虚官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地带、玉虑宫历史文化轴线、剑河及周边山体所组成的山水空间格局。
2融入道学文化理念
道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如果离开道学文化去侈谈中国传统文化,那就是无根之木。武当山道教和道学文化在中国的文化、哲学、宗教中都有极高的地位,那么本地文化的道学成份就自然更为深厚。
3延伸文化产业
提炼武当道教文化要素:建筑、文物、山水格局、壁画及延伸出的养生、武术、民俗、道乐、道学、道医、文学等产业发展的苗头,基于现有的几重承载主体:1 是72峰、36岩、24涧的山水格局;2是尊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宫、观、庙,庵建筑;3是历史保留的经书、著作;4是民间以道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方术和医术。可以适当的对这些元素和主体进行演绎,提升和空间化,以文化植入带动产业发展,营造类似道文化创意设计园、激活善水街、道学主题园、道乐主题园、武术主题村、养生主题谷等产业空间,带动道文化的产业化和空间化。
4培育文化氛围—演艺,节庆,论坛
策划武当演艺活动:道文化主题演艺节。突出宣传和强化武当演艺,以两部武当招牌演出:1室内文化盛典太极剧院·《梦幻武当》,2是室外实景盛典遇真剧院·《印象 · 武当》为主题,以两项日常文化活动:玉虚宫·“千人”太极和活动剧院·武当道乐表演为辅助,加以武当道乐表演,发掘道士、法事活动的观赏性和普适性,以武当山为主体,从小众走向大众。
4.2交通串联
交通提升战略:1.便捷交通,枢纽衔接。解决最后1小时交通衔接,普铁改城际线,对接对外交通。利用现有普铁轨道,在武当山至武当山机场之间开通风景小火车(城际轨道),联系武当山机场、武当山站、武当山高铁站。整合2小时旅游圈,打造旅游龙头--武当山为龙头带动一横:市域横向旅游发展主轴,一纵:市域纵向旅游发展次轴的发展。2.有序交通,内外分流,国道过境功能外迁,城区段恢复城市道路职能,国道城区段改线至与高速公路并行,国道断面改造,恢复青石板神道格局,高速公路出入口东移,建设两大集散中心,解决高速公路口距离景区过近,缓冲区不足问题。3多元交通,风景连线。组织复合化交通游线:风景小火车游线+水上游线;自驾游环线+自行车游线;朝圣之路+步道。
4.3空间提升
1供需平衡战略:风貌提升,城市修补 。满足游客期待:改善提升老城风貌环境,体现道文化传统建筑特色。满足居民需求设施补课。植入文教体卫设施,增加公园、停车场用地
2明确定位,特色导向. 调整新城定位,打造旅游特色小镇。明确新城定位:新城人气缺失。新城并非是老城人口疏散职能的板块。打造特色小镇:植入文化产业,打造太和特色小镇。
3随形就势,山城融合。用山用谷策略:布局上隐藏在山间,依偎在湖畔;场地上多依地形,少平场地;容量上低强度,高密度;道路上多建小路,少修大路。
4区域联动,功能置换。退二进三,工业置换。东风精铸板块功能置换,霞飞精铸拆除,工业园板块远期功能置换。三镇分工,工业向六里坪转移。

参考文献 :
[1]孟雪江.“多规协调”下小城市规划区空间布局研究——以古浪县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2]侯书凯.风景名胜区城景协调规划技术框架研究[D].东南大学.2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04/content_5165309.htm
[4]百度百科: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D%A6%E5%BD%93%E5%B1%B1%E6%97%85%E6%B8%B8%E7%BB%8F%E6%B5%8E%E7%89%B9%E5%8C%BA
[5]梅莉.明清武当山的朝山进香与均州城市发展. 江汉论坛. 2002
[6]不变的步伐.湖北日报.2016
作者简介:
曹发举(1984.06-),南,汉族,河南新乡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硕士。
张俊清(1986.12-),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学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