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223000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既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又服务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团中央“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号召,引领大学生成为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各大高校纷纷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高职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农村的经济状况,进而能够全面的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加深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和促进自身的职业化。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的对策和建议,探索和完善新形势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精准扶贫
一、城乡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一)、高职学生志愿服务队是开展城乡精准扶贫的有效力量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重要指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城乡精准扶贫正是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路上,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是开展城乡精准扶贫的有效力量。时代呼唤使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资源的人才加入,大学生群体正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高职学生志愿服务队可以灵活地进入到城乡精准扶贫的建设中。高职学生志愿服务队作为中坚力量,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强劲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以灵活、高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受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学生志愿服务队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智力扶贫、文化扶贫,提升新农村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帮扶困难群体自力更生,实现经济脱贫、精神脱贫。
同时,高职学生 “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是当代大学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团中央“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号召,引领大学生成为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各项政策内容,充分地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事业添砖加瓦;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习实践知识,锤炼本领,为将来个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深植扎根基层、扎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动力。
(二)、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与城乡基层治理目标结合不够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每年都会组织多支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如火如茶地进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城乡基层治理目标结合的紧密度不够。大部分“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只是停留于表浅地服务乡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组织短期的乡村娱乐节目。具体计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主题,没有活动的有效和延续性,没有紧扣国家城乡基层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如城乡精准扶贫等。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书本知识的同时,对国情和国家政策实施缺乏了解,对“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缺少目标和规划。在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偏离城乡基层治理目标和主题,没有能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帮扶新农村困难群体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力量。
二、高职学生 “三下乡”志愿服务融入城乡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缺乏认识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大部分同学只是听说过“精准扶贫”,并没有学习过国家的方针和政策文件,对于精准扶贫的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对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帮扶基层困难群体,如何解决区域性整体脱贫等问题有很大的困扰。这使得大学生社会创新实践项目的选题往往空泛,“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会住流于形式。
(二)、高职学生参与城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的动力不足
大部分高职院校暑期社会实践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安排,没有考核学分的依据,完全依靠学生自觉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安排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中,有些高职学生只是满足于打卡拍照模式,没有把握机遇,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这些高职学生都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投入志愿服务的动力不足。同时,学校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经费缺乏、宣传力度不够,动员不广等问题,大学生参加的人数少、覆盖面不广。这就造成了高职学生对“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和城乡精准扶贫的认识不够,缺乏实践积极性,将城乡精准扶贫工作敷衍了事。在城乡困难地区中开展工作往往是十分辛苦的,有些高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品质,从而半途而废。还有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实习、创业类的社会实践能锻炼自己的本领,忽视科研、志愿者服务和杜区公益服务等项目。由于存在这些因素,导致部分高职学生缺乏“三下乡”参与城乡精准扶贫的的动力不足。
(三)、精准扶贫内容单一、专业结合度不高
目前,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大多选题形式过于单一,内容具有普遍和大众性。活动一般采取捐赠、生产支教、节目义演等方式,没有结合专业技能,没有因地制宜,缺乏技术扶贫、科技扶贫和当地的生产生活独特性。
高职学生没有利用专业技能、资源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没有参与到城乡基层治理中去。由于前期缺乏对经济困难地域的经济调查、困难群体的人口学普查和家庭经济困难类型的调查,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内容不能结合当地实际,不能有效结合专业,内容空洞泛化。
(四)、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性机制差
由于学校的教学计划冲突,举办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只能选择在暑假时间,而且为期最多一个月时间,有的甚至只有两三天。由于学生“三下乡”志愿活动时间比较短,短期内看出该活动产生的经济规模和社会效应。由于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负责老师的更替,该项目的运行会存在短期性和不连续性。
三、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融入城乡精准扶贫的对策和建议
(一)、打造品牌活动,做好活动宣传工作
将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项品牌系列活动,跟随国家建设方针政策,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打造学生皆知,人人向往,参与光荣的品牌活动。现代社会处于信息高速发展时代,利用形式多样的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加强对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融入精准扶贫的活动的宣传。利用校广播、网站、校电视台,也可以利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平台,如QQ视频、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自发式地进行宣传,制作些简易动画解读国家文件,拍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进行时的视频,高职学生视角与困难家庭的互动交流等等。高职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国情和社策,受到“三下乡”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清楚自己的资源、能力和责任,以更加主动、积极、有为地加入到城乡精准扶贫工作的队伍中去。
(二)、激发活动内容的创新力
精准扶贫的重点在于精准,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要求下,开创性的策划活动项目的启动、内容、环节和验收。因此,我们首先要多花点心思在活动策划和启动上,在调研贫困村的基础信息之后,在学校广泛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开展活动策划竞赛、金点子征集小活动。创新和丰富大学生“三下乡”融入城乡精准扶贫活动的内容,同时也要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新农村的建设之中。例如:新时代的农村规模化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讲授些基础的个人征信常识、融资常识、防诈骗常识、理财和金融知识。在资金的筹集、项目的上马和推广等一系列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能培训,利用计算机、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管理知识,帮助困难群众大规模农业化生产、探索多种的生产经营模式,利用自媒体、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开展营销活动,增加多种形式的劳动收入,增加家庭总体收入。
(三)、培养高职学生精准扶贫的专业专注力
高职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资源和才干,参与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融入城乡精准扶贫活动,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认知水平,加深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分析城乡贫困区域致贫的原因,对困难群体将心比心,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和精神贫瘠,使他们脱真贫、真脱贫。这就需要学生要认真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增强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现如今精准扶贫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点。其次,专业课老师带队进行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可以问题启发式教学、知识传授结合活动实践,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培养高职学生精准扶贫的专业专注力。
(四)、健全活动的保障机制
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是系列化的活动,要保证活动的时间保障和项目连续性。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跨时间段,做好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轴规划,确保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长。在负责老师更替的时候,做好系列活动的延续性更替,保障城乡精准扶贫地工作的连续性。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地投入,活动的政策支持、安全措施和智力支持都需要大量的保障机制。健全活动的各项保障机制,才能保障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融入城乡精准扶贫的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融入城乡精准扶贫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义的。在城乡精准扶贫的攻坚克难决胜阶段,高职学生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帮扶困难群体的生产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深入接触群众,利用才干和青春进行奋斗,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高职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融入城乡精准扶贫活动,可以将知识的种子撒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阔的土地上,成为城乡基层治理中的有效补充的新生代力量。
参考文献:
[1]朱丹,吴陈巍,赖欢.财经类专业大学生“三下乡”和精准扶贫融合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9(10)
[2]崔雨峰,胡丽明.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与新农村建设双赢模式探析——以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为例.知识经济.2015(11)
[3]张坤晶.大学生乡村支教助力精准扶贫[J].传承,2016,(8)
[4]任旭,侯曼,杨晓梅.精准扶贫视野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如何“精准”?.劳动保障世界,2017,(29):10
[5]乐章,吴苗苗,李东阳。财经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