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何学艳
[导读] 摘要:农业经济管理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激发我国农村的发展潜力,提升农民整体收益。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人民政府  276814
        摘要:农业经济管理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激发我国农村的发展潜力,提升农民整体收益。本文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分析;应对措施
        1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1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
        农业经济管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能够充分利用好农村中的各项资源,防止资源浪费现象,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利用效率。一方面,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转型发展,必须要确保农村各项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形成资源集聚优势。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实现对各项资源进行统筹协调的目标,可以间接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转型发展,必须要对各项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及科学设计。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制定可行的发展策略以及发展规划,能够进一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资源使用效益不够、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推动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所强调的农村经济发展应当是一种健康持续发展的状态。一方面,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接轨市场,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通过搭建合理、科学以及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进行科学化指导,可以防止农村生态污染、资源浪费等状况,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改善种植结构找那个的不足,可以进一步降低农村经济发展领域的成本,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效益以及质量。
        2 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现阶段,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滞后,农村居民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联系程度低,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农村居民长期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业信息、行业信息、政策信息以及市场经济信息。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现代化信息设备缺乏,农业生产效率以及质量不高。
        2.2农产品滞销问题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农产品销售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现阶段,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与市场的关联程度不高,导致农产品出现滞销以及销售困难等问题。一方面,部分农村居民盲目性的进行种植和生产,无法满足市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滞后,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外界对于农产品缺乏足够的了解。
        2.3农村特色产业建设薄弱
        部分农村地区忽视特色产业建设工作,没有充分挖掘本区域各项资源的潜力,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居民思维较为保守,缺乏创新额动力,无法打造具有创新性的农村特色产业。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仍然局限于农家乐等形式。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在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过程中牺牲生态环境,生产模式落后。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特色产业建设薄弱,导致农村产业难以在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2.4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差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从辩证法的视角来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势必会降低社会资源流入农村地区的效率以及质量,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不利于农村地区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导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失衡。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也同样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制约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举措
        3.1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现代化农业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信息不匹配、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经济发展效率低下等问题,有必要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技术应用至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第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加强农村之间、农村与企业之间、农村与政府之间、农村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防止农村地区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第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从财政支持、税收支持等角度出发,鼓励农村居民购买现代化信息设备,实现对农作物的现代化管理与监控,提升农村地区农业发展质量。一方面,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提升农村居民购买信息化设备的意愿以及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从税收上给予相关企业支持,减少企业销售现代信息化设备过程中的税收负担。第三,政府应加快对农村居民在信息化领域的培训,切实打造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效用。政府可以组织信息技术专家以及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农村地区开展不同主题的培训论坛以及培训讲座,深化农村居民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信息设备的了解,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2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了解决现实中农产品滞销、农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实现市场与农村产品的对接,有必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以在互联网终端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打造集农产品定制、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生产为一体的服务模式。农村居民根据全国各地的需求,结合本区域土地现状以及自然资源现状,有指向性地种植相关农业,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除此之外,农村居民也可以更好地调查市场需求,了解本区域农产品种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听取消费者建议,走向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道路。第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探索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对农产品进行宣传,延伸并拓宽农产品销售范围。第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引导农村居民立足于本区域环境因素、地理位置以及人力资源状况,合理规划生产区域,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以及生产规模,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3.3发掘特色产业,打造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农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能够为农村地区发掘特色产业提供便利条件。为此,我国要进一步鼓励各个弄农村地区打造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开发农村地区的特色资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道理。第一,农村地区可以利用本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优秀传统文化风俗,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在打造特色旅游产业过程中,要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防止出现生态污染的状况。第二,打造农村特色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效应,实现农村居民共同致富的目标。以旅游产业为例,农村地区可以依托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特色农产品销售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产业,依托游客资源来拉动农村地区的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4加大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投入,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利用好财政资金以及社会资金,更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兴修农田水利以及公路交通运输设备。一方面,政府要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领域的财政专项拨款,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创新,通过PPP 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缓解财政资金压力。
        4 结束语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在农村经济发展领域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总体而言,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以及问题。我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农业经济管理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模式,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要进一步更新农业经济管理内容,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佳琳.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应对措施探究[J]. 时代金融, 2017(5).
        [2]王琳, 刘佑爱.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南方农机, 2018(6):193-193.
        [3]韩静. 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J]. 纳税, 2019(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