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案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刘洋
[导读] 摘要:山体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重庆六零七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  400054
        摘要:山体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近年来,我国山体滑坡灾害十分频繁,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也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破坏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山体滑坡伴随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灾害,加大了救援工作的开展难度,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山体滑坡;地质特点;成因;治理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建设需求,各类工程项目数量逐渐的增多,再加上矿山开采等对于环境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大,尤其是一些地质条件薄弱的地区,很容易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极大的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阻碍当地经济建设发展。为此,必须认真分析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
        一、山体滑坡的特点
        山体滑坡多发生于在山地、丘陵地区,我国土地辽阔,地理条件相对复杂,因此山体滑坡的分布范围也很广泛,尤其是在西南、西北等地,山体经常处于间歇性的滑动状态,且大小不一;只有掌握了山体滑坡的特点才能对预防与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1、土壤的特点
        一般发生山体滑坡的地方,其地层土壤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岩层的构造与外围发生错位,使得连接断裂,严重情况下会出现顺序颠倒、重叠等现象,从而导致地表出现张性裂缝,影响交通安全。
        2、水文的变化
        山体滑坡发生时,地表下的含水层因岩层错位而断裂,其连续性与完整性受到破坏;无论是水流方向还是水位的变化都混乱不堪,水文特征毫无规律,甚至会使滑动带的前缘位置引起泉水外溢的现象。
        3、形态的特征
        当山体滑坡灾害即将发生时会表现出特有的形态,通常情况下呈马蹄状或是圈椅状的环形谷地,上部常有裂缝,中部会有大小不一的坑洼,前缘部分伴有鼓丘和扇形状的裂缝,后缘多是擦痕或陡壁,两侧伴有羽状裂缝,呈双沟谷形态;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地面凹陷、路面开裂、房屋倾斜等。
        二、发生山体滑坡的原因
        山体滑坡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滑坡灾害的发生会毁坏农田、房屋、森林、道路以及水利水电设施等,给区域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发生山体滑坡主要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1、人为因素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网遍布全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在铁路、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工程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在多山地区修建工程通常会采取炸毁山体或在山体中开凿隧道的方法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但由于炸毁山体和开凿隧道极易影响山体结构的稳定性,导致山体下部失去支撑,承载力及稳定性大大降低,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很容易发生坍塌、落石等现象,从而产生山体滑坡。另外,开挖水道时,由于水流的渗透或漫溢,导致土壤和岩体软化,增加了山体的自重和体积,引发山体滑坡。还有一些郊区工厂排放的废水具有腐蚀性,在未经过处理排放到山体后,会导致岩石结构受到腐蚀,边坡结构变得疏松,从而容易引发山体滑坡。还有一些地区,由于生产生活需求,私自开挖山体坡脚,导致山体下部的岩土结构受到破坏,山体下部失稳。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都是导致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
        2、自然因素
        滑坡地质灾害受到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雨季,大量雨水渗入山体内,山体含水量剧增,边坡长期受到雨水浸泡,出现疏松现象,山体的支撑力和稳定性下降,影响了岩层结构,出现山体滑坡。

岩石和土壤在长时间的风化和水化作用下,导致岩土结构出现疏松、破碎和抗剪能力弱化等现象,再加上地层的变化,不稳定均衡的降雨,地层出现断层、褶皱等现象,改变了原有的岩土结构,在暴雨的冲刷下,极易引发山体滑坡。
        三、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1、提高山体边坡的稳定性
        首先,可以通过大量种植植物增加山体边坡地表的稳定性,能够有效保护的地表水土流失和边坡土质疏松等现象,有利于降低滑坡的发生几率。其次,针对风化严重的山体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针对山体喷浆现象,要做好岩土表面防护,避免岩土与空气直接接触,降低风化对岩土的影响。对于一些风化严重的区域,可以在山坡铺设石块,保护山体免受风化的侵蚀。第三,通过建设减压脚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在坡体驱滑段压一些土石,提高坡体的抗滑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坡体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山体滑坡的发生。
        2、在山体周围兴建排水沟
        通过对山体滑坡的研究,我们发现山体内部岩土的含水量是影响山体稳定的重要因素。山体内部的含水量增加容易使得山体处在一个失稳的状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在山体周围修建排水沟渠的办法来解决。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在山体的周边修建一定数量的排水沟,这样可以将山体表面多余的水引到排水沟里,从而能减少山体内部岩土的含水量,降低土壤重量,从而有效地保护山体岩石结构的稳定性。此外在排水沟的修建过程中,要注意其设置方向以及截面的尺寸。排水沟的各项指标应根据不同的山体的特点来设计,而在国内的大部分地区中,山体排水沟深度为0.5米上下,坡度为1:3,宽度是0.4米。我们还需注意排水沟的形态,在其选择上应到首先考虑到采用最利于排水沟排水的形态设计。笔者认为,把排水沟建成树枝状可以确保排水沟能从山体内吸到更多的水。在一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设置排水沟应当注意灵活处理、因地制宜。例如在较大的裂缝上架设排水沟的过程中,应当用搭桥式桥梁的办法,而当排水沟经过沙土地带时,则需要对排水沟的内部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水泥砂浆对排水沟进行抹面处理。除此之外,如若遇到山体地下水非常充足的情况,我们则有必要修建盲沟,利用盲沟将山体岩土层中的地下水排出,以降低地下水对山体的影响,从而提高山体的结构稳定性。
        3、在坡体的周边设立挡土墙
        挡土墙被广泛用于山体滑坡的治理工作中。一般来说,挡土墙采用块石、条石以及片石等材料作为骨料。挡土墙根据材料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浆糊抗滑挡土墙、混凝土抗滑挡土墙以及钢筋石笼抗滑挡土墙等,而我们一般使用的的是块石挡土墙。块石挡土墙通常被人们设立在山坡的边缘地带,用以防止山体滑坡。块石挡土墙的设计者在设计块石挡土墙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滑坡的推力,并对其进行精确的计算,保障块石挡土墙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避免山体滑坡事故的发生。
        四、如何预防山体滑坡
        首先,设立监测站,掌握山体滑坡地区的地质条件及水文条件,对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并对滑坡严重区域进行科学评估,在恶劣天气情况下,监测人员要注意对山体变化情况的观测,如出现滑坡征兆,要及时通知居民撤离。
        其次,建立山体滑坡分析系统,在出现山体滑坡时,要及时组织地质专家对滑坡事故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是否会再次发生滑坡灾害,最大限度的保证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在山体滑坡进入预警期时,有关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安排周边居民撤离,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救援工作,防止灾害扩大化,保证社会稳定。
        结语: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是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危害巨大,因此,必须提高对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滑坡灾害进行有效防治,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姚承秀.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J].低碳世界,2015,0(5):98-99.
        [2]金月,刘欢,陈静怡.校园山体滑坡的综合治理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5,22(12):122-123.
        [3]潘松涛.探究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与综合治理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7,0(7):147-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