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尚娟娟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尚娟娟
[导读]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
        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  陕西渭南  715100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节水灌溉技术在当前的农田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从本质上来讲,节水灌溉技术既是一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又是一种农业生产技术。通过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在有效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节水灌溉;农田水利;水资源;应用
        引言
        因农业灌溉可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我国是水资源不足的国家,农田作物种植采取高效灌溉方式可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确保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避免浪费水资源。而在农业发展中灌溉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效率,为农田种植及作物正常生长提供有效保障。
        1 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节水灌溉技术是结合区域气候环境、地下水文环境以及农作物生长状况等,优化水资源调配,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合理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缓解淡水资源供应匮乏的现状,保障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目前,国内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喷灌、低压管道灌溉以及小管出流灌溉等。
        2 节水灌溉方式
        2.1 渠道防渗技术
        有两种渠道防渗的技术在节水灌溉方式中得到应用:首先是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改变渠道土壤中的原有渗透方式,满足无法透水的要求;其次也可以通过很多诸如塑料薄膜、沥青等材料来修筑渠道,从而改变渠道的渗透情况,减少灌溉水的浪费。此外将渠道进行加固,可以加快对于灌溉水的运输速度,减少灌溉水在运输途中的损耗,可以最有效的节约灌溉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渠道进行修筑,提高渠道防渗的能力,是一种极为有效、价格低廉的方式。
        2.2 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的原理多是利用管道系统、水泵等工具,通过将水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水由喷头喷洒出去的功能,进而形成细小的水滴,使农作物均匀地感受到水的滋养,这是当前给农作物供水灌溉较为先进的灌溉技术。从喷灌技术的构造来讲,喷灌技术的判官系统主要由水源工程、水泵、动力机、输配水管道系统、喷头和相应的附属配件组成,也正是这样的构造特点,使得喷灌式的技术具有节水性强、工程量小以及适应性强的优势,并且机械化程度高,但这种灌溉方式受风力的影响较大,具有耗能大、投资高的风险。
        2.3 微灌技术
        现如今微灌技术已经成为了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的常见技术,该技术具有投入成本少、节能降耗等优势,合理应用微灌技术能够确保灌溉均匀、节约水资源。微灌技术主要是在管道尾部安装灌水器,将水流均匀且缓慢的输送到农作物根部,常见的方法包含滴灌、微喷灌等。应用微喷灌技术时需要合理运用微喷头和微喷管等对农作物进行浇灌,并以此确保水资源能均匀的喷洒在农田中;滴灌方式主要是借助滴头或者滴灌带把少量水资源灌溉到土壤中,消耗时间较长。
        2.4 步行式灌溉技术
        步行式喷灌技术需要农用机械与喷灌设施配合使用,借助农用机械运载喷灌设备,在不损伤农作物的情况下完成移动式灌溉,适用于种植面积大、需水量高且水资源供应匮乏的地区。从某种角度来说,步行式喷灌技术的节水理念更多体现在农用机械设备方面,而且该技术也是农田耕作中较为常见的灌溉技术。与其他灌溉技术相比,步行式灌溉技术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较少,投资成本偏低。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拖拉机运载储水罐进行灌溉是较为常见的步行式灌溉技术应用形式。


        2.5 井灌式节水技术
        井灌式节水设备的灌溉利用地下水层的水源,打井地基的选择比较重要,选取适宜位置可确保水资源比较充足。井灌式特点可使过低的地下水位得到有效解决。一般情况下,井灌位置应选在农田中间,应用移动或固定式灌溉设备,对地下水资源使用应科学合理,以进一步降低用水压力。
        3 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策略
        3.1 完善节水灌溉技术
        在进行灌溉的过程中,要完善相关的节水灌溉技术,注重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在不同的情况下的选用情况以及对于后期在应用过程中的相关管理。这样的合理选用以及在应用中的管理,会大大改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增加农作物的产出,对于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完善,尽可能的提高对于灌溉区域的灌溉效果。
        3.2 提高灌溉的科学化水平
        节水灌溉方式设计应合理,因各地区农田具有不同类型和面积,在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前应对农作物类型、密度、数量、耕种面积等农田基础情况详细了解,再结合目前实际对高效的灌溉模式进行设计,使灌溉提高均匀性。针对种植农作物在农田生长的各个阶段还利用不同灌溉方式,采取逐步取代方式使人工浇灌面积减少,进而实现对节水浇灌技术的有效利用。对灌溉时间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农田水利灌溉应结合农田种植实践经验,根据农作物生长期客观合理地确定作物所需灌水量及具体浇灌时间。所以,在设计自动化灌溉设备过程中,应在干扰因素中充分考虑天气预警和季节影响,在较大雨水量时,将灌溉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相应进行缩短。在主要作物的生长和干旱时期,应在适当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浇灌时间。科学监测实际用水量。各种不同作物需要的水量有所差异,用水量计算合理是使农作物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的一个关键,在用水总量上对农作物进行客观合理地计算,根据当地平均年降雨量实际情况对缺少水量的具体数量进行认真计算,并对植物生长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确保作物达到正常生长所需水分。
        3.3 合理选择灌溉技术
        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时,要根据农田情况或气候条件等合理选择节水灌溉技术。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作物所在地的土壤性质不同,所以农田灌溉用水量的区别较大,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时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有效的灌溉方式,提升农田灌溉的经济性。以南方地区为例,该地区具有土壤湿润且降水天气较多等特点,可运用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此外,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水分需求都不相同,还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选择灌溉技术。
        3.4 加强工程维护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多建设在野外,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再者,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不到位,频繁遭到人为破坏。对此,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责任分划,通过分级管理的模式,将维护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各基层政府部门要组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小组,面向社会聘请高素质的水利管理人才,优化管理人才队伍配置。
        4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水资源短缺的资源发展现状,要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作为资源短缺发展形势下的产物,要真正发挥其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作用,需要在完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发展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开发投入力度,加快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利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推动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潜.节水灌溉技术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中的运用[J].四川水泥,2019,(12):159.
        [2]张勇,惠光宇.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思考[J].科技风,2019,(34):181.
        [3]呼志礼.影响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因素及注意事项[J].乡村科技,2019,(32):123-124.
        [4]张继元.农业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及其策略[J].低碳世界,2018(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