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13073219881001XXXX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在现代建筑业中,混凝土是最常用的原材料,而此项技术的施工质量对整个建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混凝土浇筑技术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分析了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关键词: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应用
混凝土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材料之一,其浇筑施工具有重要作用。因混凝土由多种材料组成,结构坚固,从而使混凝土浇筑技术成为目前建筑领域广泛采用的施工技术之一,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混凝土浇筑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提高混凝土的浇筑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混凝土浇筑工程施工技术特点
对建筑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施工材料而言,混凝土材料主要具备混合性的特点,主要由水和砂石及水泥等相关材料组合而成。而混凝土材料中的水泥能将混凝土中其他材料凝结,从而形成满足建筑工程施工需求的混凝土材料。而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过程中,需将搅拌好的混凝土材料,浇筑在建筑模板上,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建筑结构。另外,我国建筑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并在各个行业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广泛运用。
二、混凝土浇筑技术的重要性
混凝土浇筑是将混凝土与一定的集胶料混合搅拌,注入建筑施工工程项目中指定部位的模具中直至塑化的过程,此过程能增强混凝土的强度,提高其耐用性。同时因混凝土自身的特点,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中,它的浇筑技术和原材料的质量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影响。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建筑物常会出现裂缝现象,影响建筑物的质量,这种现象是由于在混凝土浇筑时未控制好混凝土的状态引起的,可见,混凝土浇筑技术十分重要。
三、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1、准备阶段
1)材料的选择和检查。浇筑技术需依靠相应的材料才能完成,材料的准备是浇筑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首先,测绘人员需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勘查和测绘,将该区域的地质、水文等信息整理成报告的形式提供给设计者。设计者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设计最佳的施工方案,并标明各浇筑部位所需的材料。然后,采购人员根据既定的材料,先进行市场调研,对同类型的材料价格进行对比,最终购买性价比最高的材料。材料通常包括石子、砂子、水泥等。最后对购买的材料仔细检查,材料检验的方式是抽样调查和随机调查,两种方式有效结合,能提升检查的精度。将不合格材料剔除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2)制作混凝土。当对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混凝材料检测完毕后,要进行混凝土的配制。①在配制混凝土时,要根据实际施工的要求与设计标准,严格控制混凝土所需的水、水泥、砂石及外加剂等配合比例,在配制时还要注意材料添加的顺序;②在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配制与搅拌时,要科学合理的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完成混凝土的配制后,要对配制后的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工作,检验的内容包括混凝土的成分组成、混凝土的成分配合比例、混凝土搅拌的均匀性、粉煤灰与砂石的质量等,以保证检验误差不高于5%,若混凝土检验的误差大于5%,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完善。
3)混凝土的输送。在混凝土拌制完成后,需对混凝土进行输送,一般运用混凝土泵进行混凝土的输送。在混凝土输送前,应对混凝土的输送设备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混凝土泵功能和使用要求进行了解,还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对混凝土输送施工过程的要求和安全规章制度进行充分了解。在混凝土输送时,在施工现场配置一台移动泵和拖泵,由商品混凝土站和施工现场同时供应混凝土,通过泵将混凝土直接输送到混凝土浇筑地点。
在泵管安装的过程中,应保证甭管的干净,并将各个管道固定好。在运用混凝土泵进行输送混凝土时,应有专业人员在输送泵料斗的前方,避免在输送混凝土的过程中出现堵塞现象。
2、拌和阶段。混凝土各种原材料应与水一起进行充分的拌和,根据工程量大小选择好拌和机械,拌和时可先加入水,也可与料同时加入,料的配比应按施工方案配制,熟悉添加剂种类的特性,以使混凝土实现更好的性能。混凝土原料拌和的目的是使其充分接触并均匀分布,因此应控制好拌和时间,可根据拌和物的颜色来判断是否达到了拌和的要求,颜色均一说明已拌和充分,否则需继续拌和。
3、浇筑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混凝土材料的浇筑同样也需进行严格把关,这种混凝土浇筑复杂性同样也较为突出,首先,需关注模板结构的合理性,了解模板结构是否与设计方案一致,如此才能为后续相关操作打好基础,避免因模板位置或固定不合理,造成混凝土浇筑出现问题;其次,还需关注混凝土材料的浇筑速度,一般要求按照匀速进行混凝土浇筑处理,进而能有助于保障其相应混凝土材料的浇筑较为合理,在填充方面发挥出最佳效益,避免出现浇筑质量缺陷;对一些规模较大的土建结构,其很难实现一次性混凝土浇筑完成,进而涉及到分段浇筑的问题,需要围绕相应浇筑分隔缝的设置进行有效处理,促使其相应分隔缝能为整体质量保障做出应有贡献,当然,在此浇筑过程中,合理运用后浇带施工处理模式也是比较有效的一个基本方式,应在相应施工浇筑中合理设置;对混凝土的具体浇筑操作,还需切实把握好振动棒的有效运用,促使其能实现理想搅拌处理,将混凝土材料均匀分布在相应结构内,还能有效提升其浇筑过程中热量的扩散效果,避免其内部积热过多造成裂缝问题,严格控制搅拌幅度,避免其和周围模板结构出现碰撞。
4、捣实阶段。混凝土的捣实环节同样重要,在混凝土浇筑环节完成后,需要施工人员利用振捣器对混凝土进行加固。振捣器的选择需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建筑主体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才能具备更好的实用价值。例如,针对面积小、厚度大的混凝土,选择表面振捣器更有利于加固混凝土与建筑主体的连接。针对面积大、厚度一般的混凝土,若采用表面振捣器则不会产生较大效果,若应用普通振捣器则能使混凝土成型迅速,但人工捣实的方法通常需要施工人员多次大力度捣实,这种方式会造成很大的人力消耗,且无较强的工作效率。相比而言,机械捣实混凝土是一种更为常见的方法,机械捣实环节中,需要施工人员对机械操作精确,合理调节其振幅,从而使混凝土受到动力成型。
此外,在机械捣实中还需通过水泥浆的应用,填充混凝土的缝隙,使混凝土更加坚实。最后,普通情况下,优先采用机械捣实混凝土的方式,在机械设备缺乏或工程量较低的情况下,可采用人工捣实混凝土的方式。
5、养护阶段。完成振捣作业后,技术工人还应对其实施养护作业,这是一项会耗费较长时间的工作,通常,技术人员需根据施工现场所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环境特征来选择最适合的混凝土类型,对一般的地质环境而言,养护工作应在浇筑作业完成后的15h左右开始实施,平均需持续三到四周左右。养护的方法大多采用洒水、喷涂薄膜或包裹塑料薄膜的方式进行养护作业,这些养护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能尽可能地保证混凝土的含水量,避免其失水过度。在整个混凝土养护过程中,技术工人应对施工环境的温差、含水量变化进行严格地掌控,同时还需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表层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利用篷布或塑料材质的薄膜对其表面进行覆盖和防护,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表面的水分含量在空气中蒸发。此外,技术人员还应注意在混凝土暂未完成初凝前,尽可能保持混凝土表面的平整,而防止水分蒸发的覆盖材料也不能直接覆盖在混凝土的表层上,直到混凝土完成终凝为止,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其表面的平整性,从而提高整个工程项目中浇筑作业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荣志宁.浅析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门窗,2018(02).
[2]周杨.浅析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居舍,2017(35).
[3]冯浩欣.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