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7078119830515XXXX
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建筑行业的不断提升和更新他们的专业技能。建筑中用的节能材料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使用的频率也大大增加。这为建筑节能材料的生产与制造提供了更好的机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节能行业完成了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并逐步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完整的行业。其中,墙体节能是基于传统的节能技术中改革发展作为创新的一项技术,在传统的墙体节能方面,保温采用的都是使用单一的材料,增加墙体的厚度来实现保温节能的作用,但这一技术较为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和实现现代高科技技术之下的节能需要。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外墙保温;节能材料
1.当前我国常用的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
首先介绍一种广泛应用于我国建筑施工的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即薄层抹灰发泡聚苯板和玻璃纤维增强外墙保温技术。其中,聚苯板在基层墙体上的主要固定方式有三种:一是机械固定;二是水泥砂浆黏结固定;第三,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由于这种材料与技术的使用率较高,这种技术已经从国外传进了国内,并在中国取得了广泛的传播。
2外墙节能材料与节能技术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外墙节能材料的选择不合理
建筑工程外墙保温技术在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考虑建筑的环保节能、美观实用以及成本方面的因素前提下,还应当针对现场施工的实际状况,对建筑物和外界进行隔离,尽可能的减少建筑物外墙遭受腐蚀,加强外墙的耐磨性能,提升整个建筑的整体质量,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养护以及维修费用,能够有效节约整体施工成本,在具体的外墙施工建设过程中,部分建筑企业往往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缩减工程的施工成本,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视材料的价格,但是却忽视了材料的综合性能,甚至部分企业还会使用一些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埋下安全隐患。
2.2施工技术管理不全面
外保温技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建筑物的整体外墙进行施工,建筑的高度会对整个施工造成一定难度。在整个建筑外墙保温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应当保障质量符合标准,进而提升建筑的安全性能,此外,还应当结合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施工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外墙保温施工的流畅性。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时常因为外墙保温技术未达标,导致效果不佳,部分施工人员并未受过专业化的培训,施工人员的安全环保意识以及专业能力并未得到有效保障,在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仅凭借经验进行施工,这样会埋下安全隐患,导致材料出现浪费的情况,如果不进行及时就诊,会拖延整个施工进度,且为整个工程埋下质量安全隐患。
3.外墙外保温技术特点
3.1适用性广
外墙外保温适用范围非常广,在北方建筑用于冬季采暖,在南方建筑用于夏季隔热。砖混结构砌体以及剪力墙砼外墙的外保温都能适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也能使用保温技术进行节能改造。
3.2保温效果好
保温材料采用技术放在建筑外墙外侧,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建筑的“冷、热”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高质保温材料得到应用,相比内保温以及夹心保温体,在同种保温材料下,外保温需要的厚度较小,还能达到较高的节能功效。
3.3保护主体结构
外墙外保温层能最大程度减少外界温度、湿度以及太阳照射对建筑主体的影响。温度变化会导致外围结构受到热胀冷缩影响,导致非结构构件开裂,影响到建筑质量,采取外保温技术则可以降低温度,从而降低结构内产生的应力,起到保证主体结构的作用。
3.4改善室内环境
通过外保温提高了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限制了室内热能的传导,增加其热稳定性。同时减少风雪等对墙体的浸湿,提高了建筑的防潮性,这样室内出现霉斑等现象大为减少,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4.建筑节能技术在外墙外保温中的应用
节能建筑外墙的外保温指的是将保温层加装到建筑主体结构的外侧,该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达到相对平衡,同时还可以有效保护建筑外墙的墙面。节能建筑外墙的外保温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墙体开裂、受潮或发霉的概率,提高建筑外墙体的光滑度与美观度。另外,节能建筑外墙的外保温技术施工主要是在室外,所以不会影响室内的施工空间面积。当下我国建材市场中存在着类型多样、质量稂莠不急的外保温材料,其中很多材料并未达到保温要求,所以在选择外保温材料时要多加注意。
4.1新型材料的应用
4.1.1新型外墙材料的主要类型
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改革以及建筑行业的升级转型,建筑制造领域涌现出很多新型的建筑材料,尤其是新型的外墙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对于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节约施工成本,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主要的新型外墙材料主要包括:①玻璃幕墙、钢结构;②现浇或预制混凝土墙;③建筑板材,主要包括石膏墙板、钢丝网架水泥夹芯板、轻集料混凝土条板等;④建筑砌块,主要包括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⑤成品墙体材料,一般其中会加入农作物秸秆、工业废渣等;⑥非黏土砖,包括烧结页岩砖、混凝土空心砖等。
4.1.2新型外墙材料的施工要求
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新型外墙材料,在于这种新型材料所具有的较好的节能保温性能,能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对新型外墙材料进行应用时,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规范来开展施工活动。相关施工人员要全面掌握新型外墙材料的系统构造、施工技术、物理性质及施工流程等,这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比如,当应用玻璃幕墙时,要充分考虑玻璃的温度、材料适用范围,充分发挥其应用功效,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4.2施工技术
当前,我国外墙外保温的施工技术主要有三种:外挂式建筑外墙保温、聚苯板与墙体浇注、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外保温。(1)外挂式建筑外墙保温。这种方法采用的是粘结砂浆进行固定,将复合保温板挂在墙体上,然后加入抗裂砂浆形成保护层,最后对装饰面进行处理,在该技术中,保温板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保温工作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使用较多的是氟碳复合保温板,这一技术的使用范围比较小,主要是由于成本问题。聚苯板与墙体浇注、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外保温这两种技术使用的范围较广,其成本较低,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质量问题,比如,表面漏网、垂直度低等,这样就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程度。
4.3外墙保温节能施工的注意事项
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施工并不是一项单独的工程,应该以建筑施工的全面性作为施工原则,实时这一原则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墙体因施工导致结构裂缝等现象的出现,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具体的操作是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施工环境的温度,保持室外温度高于零上5摄氏度为宜。要注意施工前的基层准备工作,需要在外墙施工时,将强力进行填补,防止墙体不平或有杂物,在涂抹界面剂时,需要保障墙面的含水量,墙面含水量适宜,可以保证保温板与墙面的粘合力度。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温板安装过程中,粘合剂的晾干需要四个小时以上,同时,在进行保温板的苗固工作,在固定螺丝后进行网格布的搭接。最后再完成保温安装工作后,需要在保温面上涂抹五厘米厚的水泥砂浆聚合物,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墙面由于受潮导致的裂缝现象,起到保温防潮的作用。
5.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发展方向
5.1防火型外墙保温材料
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发生外墙保温材料引起的建筑物着火现象,这给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使用新型的防火保温材料已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重要选择。研究显示,防火型石膏板能够有效降低火灾发生率,不论是普通的防火石膏板,还是定位点防火石膏板,都能够延长耐火时间,并且此种材料还具有无毒、无害的特点。另外,防火型泡沫塑料也是一种新型的防火外墙保温材料,原理是在原来的塑料泡沫中载入阻燃剂,在燃烧时生成隔热层来抑制燃烧的发生,延缓燃烧蔓延。但是使用这种保温材料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加入了阻燃剂,这会造成材料的不完全燃烧,导致有毒气体产生,如果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现场人员一旦吸入这些有毒气体,就会引发伤亡,造成巨大的损失。
5.2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的发展
由于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很多领域都开始考虑环保与节能问题。建筑行业外墙结构的热损非常大,并且很多热损都留在了外墙保温材料中,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回收。为了满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并遵循国家《墙体材料革新“十五”规划》,节能型材料成为重点研究的项目。传统的保温材料因为遇热很容易出现裂缝、褪色等问题,因此,在建筑施工时通常将保温与墙体装饰分开进行,以使墙体达到美观的效果。但是因为额外装饰又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因此,研究与开发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已成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要求,这种材料克服了保温系统装饰性差等缺点,性价比较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建筑外墙保温材料领域的发展趋势。
6结语
综上,近年来我国外墙保温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推广外墙保温技术是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外墙保温技术与节能材料二者密不可分,发展新型节能材料为建筑节能提供可靠的材料基础。同时节能材料也要结合外墙保温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由于节能材料的不断创新,带动了外墙保温技术的提升,受到了人们的日益重视。因此我们在推广外墙保温技术同时,还要加强新型材料的开发,来提高建筑的节能功能。
参考文献:
[1]金虹,邵腾,陈德龙,金雨蒙.严寒地区建筑外墙外保温构造保温层经济厚度研究[J].南方建筑,2018(02):37-40.
[2]苏志平.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8):25-27+87.
[3]邓琴琴,江威,赵矗,杨玉忠,宋波.近零能耗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性能检测研究[J].建筑节能,2018,46(08):13-18.
[4]陈钦元.建筑外墙保温节能研究——基于膨胀聚苯乙烯在建筑墙体中的应用[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31(06):139-142.
[5]丁源.土建建筑外墙施工中的保温节能技术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8(06):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