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大水坑采油作业区 宁夏吴忠 751100)
摘要:姬塬油田D区长8油藏作为近年来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在盐定地区三叠系的一大突破,油藏具有原始地层压力高,地饱压差大的特征,属低渗透油藏,储层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控制了主要砂体储层的展布。油藏自身的平面、剖面非均质性较强,加之长期高压注水及频繁措施增注,油藏的平面单向突进、剖面上层内、层间矛盾日益突出,水驱油效率逐渐下降,从而影响着油藏的稳产和开发效果。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地质认识,实施油水井双向调控及水井暂堵调剖、深部复合调驱、聚合物微球驱等措施,水驱厚度有所增加,剖面动用程度不断提高,确保了油藏的高效开发。本文从影响水驱动用程度的因素研究入手,开展技术应用效果评价,有效指导下步开发调整。
关键词:长8油藏;水驱动用程度;深部复合调驱
一、油藏注水开发现状
D区长8油藏2012年开始规模建产,采用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注水开发,属同步注水油藏,目前有注水井31口,均属单层注水,受储层物性影响,自注水开发以来,高压欠注问题一直存在,频繁措施导致水驱状况变差,局部油井含水上升,近年通过加大剖面治理,含水上升得到控制,水驱动用程度有所增加,目前长8油藏平均注水压力:油压为18.2MPa,套压为18.1MPa,日配注水量1388m3,日注水1383m3。
二、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平面非均质性强,注水单向突进,导致水驱动用程度降低
D区长8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河道砂体展布的控制。砂体沿河道北西-南东向展布,从平面上看,储层的物性高值区与砂体厚度的高值区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河道中心砂体厚度较大,KH值大,油层物性好,向两侧尖灭,KH值减小,油层物性变差。同样砂体厚度变化较快的D区区域,储层物性变化也较快,其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较E区区域更加明显。2012-2015年D区区域持续强化注水,受油层物性影响,平面水驱不均,注水单向突进,造成D区区域中部油井含水上升呈线状分布,水驱动用程度下降。
2.2 剖面非均质性强,注水沿高渗层段突进导致水驱动用程度下降
D区长8属于浅水三角洲环境,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层纵向上多隔夹层、多韵律,层内非均质性强,直接影响和控制着长8单砂层内水淹厚度波及系数,主要表现在,纵向上形成上细下粗的正韵律占45.2%,下部孔渗性好,注入水容易沿下部高渗层段突进,同时重力作用不断使中上部注入水下沉,加剧了下部油层的水洗强度,导致剖面矛盾突出,低渗层段不吸水或微弱吸水,高渗层段吸水剖面大多表现为尖峰状、指状吸水,造成水驱动用程度下降。
2.3 频繁增注措施导致吸水状况变差,水驱动用程度下降
D区长8受储层物性影响,加之部分井注污水,平均注水压力大于18.0MPa,高压欠注问题长期存在,2013-2015年集中开展压裂增注33井次,且25.8%的水井压裂3次以上,频繁压裂增注措施导致注水井吸水状况急剧变差,D区长8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由2012年的90.5%下降至2017年的82.3%,不正常吸水比例占到45.0%,注水沿高渗层段突进,油水井之间水线逐步贯通,形成比较长的裂缝带,注入水在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形成“短路”循环,造成裂缝方向上油井快速见水,侧向油井得不到能量补充,受其影响,油藏吨油产水上升及地下存水率下降比较明显,造成油藏注水利用率下降,水驱油效率降低。
2.4注水井射孔方案未有效考虑沉积韵律组合,剖面动用程度低
D区长8油藏注水井平均射开程度为78.3%,射开程度高,且初期多采用“127复合射孔+爆燃压裂”投注方式,初期射孔方案未有效考虑纵向上沉积韵律组合,易造成注水沿高渗层段突进,导致剖面水驱动用程度低。
三、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技术应用及效果
3.1细分油藏部位,平面上分区域分部位采取注采双向调控技术
D区长8储层非均质性强,局部存在高渗带,高强度注水极易造成注水突进,通过注水开发实践证明,必须采取“温和注水”的注水政策,持续开展以油藏动态研究为核心的精细注采调整,有针对性的进行平面调整,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
2017年D区长8油藏实施配注调整32井次,油井措施治理7口,重点对D区中部持续见效区域、E区局部见水区弱化注水,E区北部消欠治理区强化注水,确保了注采平衡。如新盐99-100井因平面水驱不均导致含水上升,在对井组注水井实施配注下调后,该井含水有所下降。通过精细注采调整,油水井双向控制,较好地完成了油藏的各项开发指标,确保了油藏的高效平稳开发。
3.2 暂堵酸化调剖,改善剖面吸水状况,提高水驱动用程度
受储层沉积韵律、频繁增注措施影响,D区长8油藏吸水剖面测试不正常注水井比例占到45.0%,根据吸水剖面表现为指状或尖峰状吸水,或表现为一段或两段不吸水的水井实施暂堵酸化措施,改善不吸水段的有效渗透率,提高剖面吸水厚度。
2017年共实施暂堵酸化6个井组,其中可对比4口井从吸水剖面显示平均吸水厚度由8.2m↑11.5m,水驱储里动用程度由51.4%↑70.7%。统计6个井组对应的41口油井,见效油井有10口,平均日产油由1.97t↑2.04t,综合含水由57.2↓53.7%。
从措施前后吸水剖面测试结果来看,注水井暂堵酸化后,虽然部分井的目的段仍达不到调剖的目的,但是增加吸水段的吸水厚度,改善了水驱状况,提高了水驱动用程度。对于裂缝发育井暂堵酸化措施适应性较差。
3.3 深部调驱,封堵高渗带,提高水驱动用程度
长期高压注水加之历年频繁压裂增注,导致部分注水井裂缝发育,吸水剖面呈尖峰状吸水(同位素异常高值),裂缝水窜导致油井含水快速上升,常规调剖很难奏效,开展深部调驱,封堵裂缝水窜通道,提高水驱动用程度。
2017年共实施深部调剖3个井组,可对比井2口从措施后吸水剖面看吸水厚度由5.7m↑8.3m,水驱动用程度由55.3↑77.5%。统计显示对应14口油井,见效5口,平均日产油由2.06↑2.21t,综合含水由68.7↓66.3%,平均动液面由1638↓1843m,有效封堵了裂缝。
3.4 开展聚合物微球驱试验,控水稳油,提高油藏整体水驱动用程度
针对注水压力高,常规深浅调受压力空间限制,水驱形势变差,综合含水高的E区南部开展聚合物微球驱试验,通过调整微球粒径与浓度,实现区域整体调剖,有效提高了该区域水驱动用程度。
3.5 油水井双向调驱,均衡平面水驱,提高水驱动用程度
对高渗带见水油井,对应水井开展调整后,含水没有明显下降井,开展油井堵水,实施双向封堵高渗带(层段),抑制注入水指进和改变液流方向,均衡平面水驱,提高水驱动用程度。
四、结论与认识
1、D区长8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注水易沿高渗带(层段)突进、加之长期高压注水及频繁措施增注,油藏的平面单向突进、剖面上层内、层间矛盾日益突出,水驱油效率逐渐下降,其中以层内矛盾最为突出。
2、针对裂缝发育的注水井,常规调剖虽能增加吸水厚度,但不能有效改善剖面吸水状况,常规暂堵酸化措施对裂缝发育的注水井措施适应性差。
3、深部调驱必须考虑注入困难与封堵效果之间的矛盾,必须做到注得进、堵得住、堵得准,驱得动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 琼.姬塬油田E区长8油藏2010年开发方案,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超低渗透油藏研究中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