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变电站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5期   作者:张新尧1 张海金2
[导读] 摘要:电力工程创新式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同时预装式变电站产品应运而生,这对电能资源节约、电网高效管理有着积极的影响。
        (1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海南海口  570100;2广东顺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电力工程创新式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同时预装式变电站产品应运而生,这对电能资源节约、电网高效管理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在预装式变电站介绍基础上,客观总结110kV预装式变电站特点,最终重点探究110kV预装式变电站应用。旨在深化电力行业改革,优化变电站现代化建设效果。
        关键词:110kV;预装式变电站;应用分析
        随着节能减排战略不断落实,变电站建设工作在电网科学规划中被提出较高要求。应用预装式变电站于电网中,能够凭借技术优势满足节能环保需要,并且优质电能资源会持续供应。可见,本文这一论题具有探究的现实性意义,希望同行从中借鉴经验,结合电力行业发展需要掌握预装式变电站应用要点。
        1.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变电站简介
        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构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类建筑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等特点。新时期下,建立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变电站,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装配式技术指用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工程,110kV变电站综合配电楼是由梁、柱、板、墙、楼梯等构件在工地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而成,这既能缩短工期,又能保证工程质量,同时,还能减少环境污染。现今装配式技术在建筑业备受重视,并得到建筑人员关注。
        预装式变电站细分低压式、高压式两种,前者在我国生产时间较早,因厂家数量逐年增多,所以同行间竞争日趋激烈;后者在低压预装式变电站基础上升级,这类产品具有技术先进性、集成效果显著等优点,其竞争激烈度相对较弱[1]。
        近年来,电网改造工作深入推进,结合资源节约、环境协调、成本控制等要求探索变电站装配式标准建设路径,这是顺应电网智能建设趋势的体现,同时,还能加快工程建造速度、提高工程质量,真正符合大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
        2.110kV预装式变电站特点
        2.1工作量少
        各类产品准备工作完毕,产品运输至现场后,拼装人员只需参照设计图予以对接。与传统拼装工作相比,预装工作程序简单,且工作量较少,意味着短时间内完成产品预装任务。对于拼装人员来说,能够大大减轻工作压力,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从事拼装活动。当工作量减少,意味着预装式变电站研发、运维等时间大大增多,这对变电站常态化建设有积极影响。
        2.2建设时间短
        新时期下,模块化生产活动应运而生,将这项活动用于预装式变电站建设,能够明显缩短工期,进而建设成本相应减少,这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增加有重要意义[3]。同一变电站在不同建设模式下,其建设时间如表1所示。
        表 1 不同建设模式下同一变电站建设时间对比
        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集成化建设时间162天,这明显少于常规建设模式下的建设天数(251天)。
        2.3施工质量高
        待组装设备参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且对接工艺质控严格,所以整体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变电站质控水平提升后,日后运行故障大大减少,意味着电能稳定传输,这能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预装施工高危动作明显减少,这是控制施工风险、提高施工安全性的有效措施。对于施工人员来说,能在预装式变电站施工中得到安全性保障,最终施工任务又好又快的完成。此外,新变电站建设模式与环境良性协调,有利于减少施工矛盾,且施工风险被全过程控制。
        2.4成本可控
        集成式变电站对占地空间要求较低,这类变电站受地形、空间范围影响较小,说明这类变电站能够节省土地资源。从服务接口数量来看,预装式变电站设备集中处理,意味着协作量大大减少,这是节省投资的又一表现。随着变电站功能不断增多,变电站扩建需求相应增加,对此延续模块化设计思路进行扩建即可,这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且其他模块运行稳定性不会受到影响。总体来看,110kV预装式变电站具有成本可控性优点。
        3.110kV预装式变电站应用分析
        3.1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电缆通道。配电设备占地空间缩小的同时,配电装置电缆通道范围相应减少,如果预装式变电站回路过多,从安全性和实用性角度考虑,应适当提高电缆夹层高度、扩大电缆沟宽度。第二,做好绝缘工作。电缆各接头独立设置期间应做好绝缘工作,避免发生触电事故,这是质量验收必然要求。第三,提高拼装工艺水平。组装变电站各设备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工艺进行拼接,落实拼装质检工作于过程。第四,运输道路严格控制。预制构件尺寸不宜过多,同时考虑运输可行性,针对转弯半径合理把控。第五,关键技术设计。预装式变电站产品的研用,应满足国家标准、符合使用要求,这是产品竞争力增强、变电站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举例来说,预制舱立体建站时,由于空间面积有限,所以要合理排列内部设备,适时应用立体建站模式。考虑到拼装密合度,避免出现雨水渗透现象。
        3.2应用案例
        以110kv龙华中心全预制变电站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龙华区中心城区,项目主体建构筑为混凝土组件工厂化,主体四层,占地总面积约670.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97.74平方米。预制装配工程具有投产进度快、用地面积小、维稳压力缓解、施工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项目应用分析如下:
        第一,做好前期准备。国际专家参与预制化预应力技术交流→建筑研究中心现场考察→生产单位预制厂考察→科学馆、住建局组织产业讲座→调研分析。
        第二,遵循设计原则。设计方案制定时,客观分析预制构件质量影响因素,如现场条件、生产工艺、安装方法等。调整构件尺寸时遵循少规格、多组合这一原则,大大提高构件模具利用率。需注意的是,单构件重量<9t,长度<10m,高度<层高。
        第三,优化设计尺寸。逐距统一化,纵向轴线尺寸为6m或3m,预制外墙板宽度均为3m;层高为3.5m或5.4m,总层高不变;板厚度为25cm。标准构件726件(预制柱182件、预制楼梯26件、预制叠合梁128件、预制叠合板132件、外墙板258件),总重2056.6t吨,总体积822.6立方米。
        第四,优化工艺流程。遵循模具加工→清理打扫→脱模剂喷涂→桁架筋安装→预埋件安装→浇筑振捣→养护→拉毛→蒸养→脱模→吊运。
        第五,综合布线设计。增设电缆夹层(20cm)于箱体底座,在其中敷设低压电缆,基于埋管方式开通电缆沟。如是设计,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等目标。
        第六,地上建筑物造价对比。具体如表2所示。
        表 2 地上建筑物造价对比
        单个试点项目存在构件种类多、规格繁杂等特点,故而会增加摊销成本及制作成本。当预制规模扩大时,构件制作成本相应减少。
        3.3发展趋势
        110kv预装式变电站应用趋势不可阻挡,随着技术不断升级,预装式变电站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有机结合模块化技术、集成式技术与预装式变电站建设工作,能够正向引导电力行业,具体发展如下:
        高压开关设备中,预装式变电站是设备组成的重要部分,预装式变电站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如建材业、环境产业等。日后预装式变电站使用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这要求相关技术不断创新,通过技术支撑为变电站现代化建设而助力。其中,模块化技术用于规模化变电站,该技术将整体建造物分为多个设备,更便捷化、快速化安装实现平稳运行目标。集成式技术能够迎合标准化设计需要,设计人员与技术人员有效沟通,从全局角度出发,经系统设计进行设备优化,全面提高预装式变电站利用率。
        当前全国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且城市外扩现象显著,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土地资源使用需求,导致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剧[4]。基于此,地埋式预装式变压站产品出现,意味着有限土地空间内,预装式变压站大范围普及,这对我国电网事业持续发展有积极影响,还能妥善处理人与自然间关系。当配电自动化技术不断创新,再加上人工监控方式遇到阻力,这要求预装式变电站智能化建设,真正实现数据远程获取、远程控制等目标,满足安全供电需要。
        4.总结
        综上所述,110kv预装式变电站向模块化发展,且此类变电站数量逐年增多,这既能优化电能质量,又能保证电能供应稳定性,进而为电网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起到铺垫作用。立足当前,客观分析预装式变电站应用的注意事项,放眼长远,预测新变电站建设趋势,这对我国电力工程行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彤东,张琪英,王万亭.地埋式高压/低压预装式变电站的设计及应用[J].电气时代,2019(12):53-56.
        [2]屈军.预装式变电站的特点分析及发展方向研究[J].电气时代,2019(08):65-66.
        [3]陈卫国,戴俊.110kV及以下预装式变电站设计[J].电气技术,2019,20(04):118-120.
        [4]闫凯.110kV预装式集成变电站技术及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6):234-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