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7082719881002XXXX
摘要: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结构是主要的结构类型,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关施工人员需从混凝土施工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尤其是要把控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效果,保障混凝土施工的规范性,避免混凝土施工技术不当引发的混凝土裂缝等质量缺陷,促进建筑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等的实现。本文基于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展开论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
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满足人们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重要设施,其建设使用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了所处地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目标达成与否。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处理技术易受所处环境、人为以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混凝土麻面、蜂窝以及裂缝等病害。为对其影响进行控制,相关建设者应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如此,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技术就能以高效率、低成本状态,服务于所处行业的快速发展进程。
1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1)混凝土麻面。混凝土麻面是指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结束后,其表面会存在一些细小麻点、凹坑以及气泡等问题。不仅会增大混凝土表面的粗糙度,还会导致孔洞密布现象出现。究其原因,成型混凝土使用的模板并未得到有效清理、模板拆除作业存在二次破坏以及未对浇水养护湿润处理做出定义。(2)混凝土蜂窝。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其表面会出现疏松现象。经分析,发现骨料聚集会使砂浆无法达到及时覆盖,使骨料间因长期受空气侵蚀影响而出现蜂窝孔穴。此问题,与浇筑混凝土施工过程骨料与砂浆间的离析、模板移位与破损带来的浆液渗漏密切相关。(3)混凝土裂缝。裂缝,作为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最常见的质量缺陷,经分析统计,裂缝可被分为横向与纵向裂缝。产生原因:施工过程温度调节所带来的影响;养护施工并未按照既定规范;外部作用对结构造成的损伤。上述问题控制,需从施工技术入手,通过提高施工技术的处理操作效果,来强化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作用稳定性。如此,才能满足用户对建筑物建设使用的安全可靠需求。
2混凝土结构特性
混凝土结构在当前建筑工程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主要是由于其具有极强的耐火性能、抗腐蚀性、整体性、可塑性等优势。整体性主要指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建筑工程的结构类型与特点,浇筑成为整体性结构。可塑性表明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有关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进行几何结构形式等的科学设计。再加上混凝土原材料获取方便、整体造价较低,能有效实现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这就使得混凝土技术在工程领域应用极为广泛。
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温度裂缝,为了规避裂缝问题,技术人员在搅拌混凝土时,可以加入适量缓凝剂,减缓水泥的水化速度,减少水化热,减少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另外,还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少量钢筋和纤维,提高混凝土构建的抗变形能力,减少温度裂缝;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可以使用液压活塞式混凝土泵,降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浇筑温度,缓解温度裂缝问题。(2)沉陷裂缝,沉陷裂缝主要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均匀、土质松软以及回填土不密实、浸水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并且,在模板刚度不满足要求、模板支撑间距过大、底部松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沉陷裂缝,尤其在冬季,土体中含有冻土层,支撑在冻土中的模板在冻土化冻后会出现不均匀沉降,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问题。通常情况下,沉陷裂缝的主要形式是深进裂缝、贯穿性裂缝,裂缝的走向和沉陷关系比较密切,一般和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大的沉陷裂缝会出现错位,裂缝宽度一般和沉降量呈正比关系。但是,裂缝宽度不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在地基变形稳定后,沉陷裂缝也会不断稳定。
4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
4.1配比技术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注重施工现场的要求和施工成本,确保施工的经济性和合理性,确定性价比较高的配合比。
施工现场混凝土集料含水量和理论值差距很大,在混凝土拌和作业之前,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混凝土各组成部分的用量,将其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集料用量误差一般在±2%以内,水用量误差在±1%以内,水泥和外加剂用量误差在±1%以内。另外,技术人员需要测量集料的实际含水量,根据选定配合比,合理调节水的掺入量,确保混凝土组成部分用量比例满足配合比要求,提高混凝土质量。
4.2混凝土浇筑准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混凝土浇筑是混凝土技术应用中的一个关键施工工序,在浇筑之前,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1)结合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成型设备、成型工艺、配筋情况等,确定混凝土的浇筑工艺。在浇筑开始之前,为保障后期浇筑的规范性,必须要对相关施工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等加以科学划分。(2)结合浇筑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后期施工中所需的机械设备,比如振捣棒等。(3)检查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等,保证模板、支架、钢筋等的数量与质量等都符合工程要求,方能开始浇筑作业。浇筑开始之前,及时清理模板与钢筋,做好模板缝隙的处理。如果混凝土是地基上的浇筑作业,需提前清理地基的淤泥与杂物,做好排水设施的规划与布置。
4.3振捣过程中混凝土施工处理的关键技术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是否掌握振捣混凝土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对后期振捣混凝土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影响。如果在振捣的过程中采用插入式,那么就要控制好振捣过程中的移动间距,通常情况下移动间距要保持在1.5倍振捣半径之间。如果是对轻骨料进行振捣,为了保证振捣效果,应该把振捣间距保持在振捣半径以内。在使用振捣器进行振捣的时候,应该用0.5倍振捣半径作为振捣器与模板之间的振捣最大距离,为了不影响最终的振捣效果,要注意在振捣过程中不要与模板、钢筋等物体发生剐蹭或碰撞。在使用振捣器振捣的过程中,加入的混凝土的高度应该在50mm左右,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振捣效果。在振捣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使每一次振捣都贴合上一次已经振捣过的边缘,以此保障振捣的质量。如果在振捣过程中采用附着式的振捣器,就要通过实际实验来确定其移动间距,必须保证移动间距设计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振捣的混凝土质量。在进行混凝土振捣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现场实际的施工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混凝土的振捣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随时观测钢条、模板以及支架的位置以及外观情况,一旦发现位置移动或者变形的情况,就要立刻停止振捣工作,对其进行修正后再继续。在混凝土振捣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振捣器,并且在振捣过程中要符合规范,混凝土的表面不能有浮浆现象并且不能使混凝土下沉。合理控制振捣时间,否则易导致混凝土振捣不均匀,在后期使用中会产生分层现象,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严重威胁。
4.4梁板浇筑技术
在梁板浇筑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的施工要求合理选择建筑施工方案,通常情况下,在梁板浇筑过程中都会采用赶浆法。应用赶浆法,需要对完成施工的部分进行及时的检测,在确保其质量合格之后才能开展下一阶段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梁板的厚度小于铺设的高度值,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压实的方向与浇筑方向一致。
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处理技术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注重对关键性技术的把控和应用,保障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超.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J].中国住宅设施,2019(12):103-104.
[2]易梅.房屋建筑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9(12):176-177.
[3]李琪.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3):22.
[4]马乐许.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1):273.
[5]陈飞.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2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