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向浩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教育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教育工作。为此,新课改理念提出将最新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工作之中,给学生带去全新的课堂体验。
基于此,本文就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进行分析,提出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中学物理;科学探究;教学方式
        前言
        新课改的全面推广,对中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学科对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因为物理这门学科包含面广,思维逻辑紧密,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性与公式计算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理科生的灵活头脑,能够对其所包含的文字与数字有着合理的理解与判断。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发挥其课堂的优势与特点,来营造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
        一、关注日常生活与物理教学相结合
        物理是一门需要有研究精神去学习的学科,在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物理更是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科研手段和装备,去认识物理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从而进行调查探究、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打下基础【1】。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答。例如,家里的电器都存在发热和散热的问题。同时,当电器进入稳定运行状态后,它们的发热和散热也进入平衡态,我们把这样的工作方式叫做长期工作制。一般的家用电器都可以长期工作,例如笔记本电脑、电冰箱、电饭煲、空调、热水器和电视机等等。长期工作制下的电器,当工作时间超过4小时后,它的表面温升就稳定了。比如某家用电器的工作时间小于4小时,则它的温度不会到达稳定,我们就可以加大它的功率。像一些家用磨粉机还有吹风机等,这种电器的工作性能属于短时工作制的电器,一定不能长期通电。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举例,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的无处不在,增进学生对物理的正确理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学生对此也会了解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会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发现和解决物理现象,从根本上提高思维逻辑与科学水平。
        二、设计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对物理这门学课或多或少存在着抵触心理。传统的教师在开展物理课堂教学时,很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通常都是采取讲解的方式来进行阐述、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的知识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验证,物理实验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去进行物理探究。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物理现象和理解物理的本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动手操作的能力,借此激发他们对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还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物理实验学习中。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物理实验课的设计,切勿只是为了演示而开展实验,而是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开展实验教学。但是,在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表示看懂了其实并不代表也学会如何动手操作。对此教师对实验课需要加大力度,保证学生全面参与,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要以小组形式进行物理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全部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还能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例如,在研究力的三要素实验课中,传统的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通常会采用理论阐述,告知学生研究力的三要素定义,然后自己在亲自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终结论。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可以采取了小组形式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力的三要素物理实验现象,充分的理解实验理论,也能锻炼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组建科学兴趣小组,提高学习兴趣
        物理在中学阶段是一门重难点课程,传统的应试教学下,课堂氛围与授课反响不是很好,因此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教师需要抓住物理学科的特点并且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物理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以此迎合学生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寓教于乐的物理活动,引导学生对物理的好奇与探究,加强沟通、劳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而推翻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刻板影响,以及在传统课堂模式下带来的紧张、和不适感,为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向上、活泼开朗、充满朝气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确定科学兴趣小组的内容时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一方面,在选取的内容上要足够新颖,并贴近日常生活,借此激发学生对物理探究的兴趣,另外,中学生课余时间较少,所以教师不能占用学生太多课余时间去进行小组实验。另一方面,兴趣小组选取的内容,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而是应该积极组织兴趣小组。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了掌握物理知识,了解最真实的物理现象。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应选择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学识。比如,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质量”这一课时,教师提前准备好橡皮泥、托盘、天平、砝码等物品,让学生通过这些物品初步历届质量的属性与概念,认识日常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以及能够简单的完成实验基本操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关于“质量”的定义与知识,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重视实验结果、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受中考物理实验的影响,教师往往对实验过程较为重视。如果实验过程没有严重的错误,在一些教师眼里,这就是一个合格的实验。教师的这种表现也为学生带来了误区,有些学生为了达到实验的合格标准,刻意去背诵实验流程,认为实验过程才是实验的核心,反而对学习造成反向作用【2】。
        根据目前的教育理念,实验过程只是物理实验的一个小目标,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物理实验素养等方方面面。综上所述,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实验过程,还要重视学生在实验中操作手法与思维能力,在实验结束后,要积极组织学生对该实验进行课下独立探讨与重难点分析,巩固学生的记忆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例如,电路的连接。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当学生分组完毕试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去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反思与探讨,也可以积极融入到学生的探讨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回答与讲解,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也可以因材施教,提高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还有许多物理教师仍处于传统教学的模式中,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存在很大的漏洞,然后积极寻找合适的创新型的方法去正确的进行教学。用最佳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江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析——以“万有引力定律”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2:4-5.
        [2]周家军.浅谈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4:47-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