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起步阶段,多数小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锻炼这一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并不顺利。本文将找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利于锻炼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生的学习以兴趣为主要导向,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重视训练环节,运用科学的方法,适当增加训练的频率,巩固教学成果,真正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当前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调动学生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教师忽视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知识,可能会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厌恶感。以“奇偶数”的相关知识为例。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黑板上列出几个数字,询问学生:“你会给这几个数字分类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教师市场忽略学生的个性,为了将课堂活动与本节课教学重点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以奇数、偶数为标准进行分类。在没有正式学习奇数、偶数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产生错误的第一印象。同时,许多学生会认为教师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从而拒绝和教师继续互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导入环节的失败会导致往后各个教学环节变得更加难以开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忽视训练巩固环节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教师已经认识到“题海战术”是不可行的。但部分教师矫枉过正,直接放弃了对学生的课后训练,这是不可行的。任何学生的学习过程都要经历预习-学习-复习巩固这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思维方法,不重视通过训练巩固教学成果,学生只能在脑中形成短期记忆,并没有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学生依然没有掌握逻辑思维方法,教师教学成效并不显著。
二、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
思维的强度与大脑活动的活跃性有关。教师应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增加更多有趣的内容,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更加简单。且通过课堂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较传统的形式更加灵活,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教师用一个小游戏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接龙,各自说一个4的倍数,不能说他人说过的,说错的同学接受惩罚。学生为了避免接受惩罚,大脑会迅速运转。且在其他人犯错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4的倍数都是偶数,而不是奇数,在轮到自己报数时便自然而然地排除了奇数的可能性,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在无形中提升。学生发现“4的倍数都是偶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且学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得出的结论,而是通过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不断总结归纳得出的。这种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不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感,学习效果较好。
(二)类比归纳,提升推理严谨性
理解抽象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往往要通过举例,将抽象的知识要点具象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的不同之处,发现不同问法的逻辑所在,教学效果往往十分显著。
例如,教师可以列举以下两个题目:一、小明手上有十个红球,五个白球,红球比白球多了几个?二、小明手上有十个红球,红球比白球多三个,白球有几个?这两个问题,无论是问题条件还是问法都有不同,通过比较这两道题的不同,学生会发现细微的词句变化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两道题的相同点是都有“十个红球”这一条件。然后通过列出等式:10-5=5与10-3=7,学生会发现,这两道题都运用了减法进行计算。通过这种比较分析,学生会对这类问题的提问方式和数量关系有更深的理解。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便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
(三)加强练习,课后合理巩固
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总结、升华的过程。教师在设计逻辑训练题目的时候,最好能将同一类逻辑问题细分成多个不同的小问题,避免问题的堆砌。例如,学生在学习“排序”问题时往往会遇到多个不同主体进行比较的情况。以比体重问题为例:四个小朋友中,甲同学比乙同学重,乙同学比丙同学轻,丙同学比甲同学重,丁同学最重。请给小朋友的体重排序。这一个问题包含了三个小问题,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哪一个小朋友最轻?”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得出答案。因此,教师可将问题拆分,让学生分别写出从每句话中能得到的信息,然后将用了大于号、小于号的部分分别归类。最后再整合比较他们大小。这种“分—总”的逻辑思维方法能提升学生思考的效率。为保证练习效果,教师要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类,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题目的习惯。还要及时记录学生的练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升状况,适当提升题目难度。有时为了增强练习的科学性,可以适当减少题目的量,在题目中设置更多技巧性问题,鼓励学生多花时间思考问题,而不是用数量代替练习质量。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的质量、练习的质量,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堆砌和练习题的累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有针对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保证训练过程的科学性、适用性。还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使他们的学习有持之以恒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秀荣. 小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议[N]. 科学导报,2017-09-08(C02).
[2]葛磊.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6(10):110.
[3]李文革.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3(16):152.
[4]王美玲,张兴花.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教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79.
[5]宋维彩.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