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探析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张淑华
[导读] 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正朝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方向转变。因此,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数学教学
        近几年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快速,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给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可是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未充分掌握这些教学方法,依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依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学过程乏味枯燥,长期下来,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桎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熟悉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结合小学数学的学习特征进行教学,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将数学模型带入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模式的创建原则
        1.教师吃透教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体系。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仅体现在数学学科的知识上,还体现在数学的教材编排上。数学单元知识的编排和呈现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和主题性,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让核心素养落地,还应该在教学中凸显单元知识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更好地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教师应在尊重教材单元设置的基础上,以本单元的主要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主题对教材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把握。其次,教师应罗列单元知识,构建单元内容逻辑结构,找到单元知识的“根”“干”和“叶”,形成数学知识网络体系。最后,教师应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建立的知识网络体系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
        2.帮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帮助他们自主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摒弃依赖教师的思维模式,遇到难题时自主进行探索,培养自身攻坚克难的良好品质。教师要明确在解决问题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解决某一类问题,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过程,进而进行反思和提炼,最终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应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如在低年级的数学复习课中,教师总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手把手进行教学,在学生写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在脱离教师的情况下,就不会写作业。并且,由于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差,教师总是感觉课堂效率比较低。而课堂效率低就导致了复习课的课堂容量少,学生上课的兴趣不足。因此教师要从思想深处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敢于把课堂的空间和时间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关键所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合理地彰显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应弱化自身的主导地位,逐步落实学生的探索者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这一过程,教师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而学,或是为了教师而学,这样的错误想法会造成其思想上的偏激。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也应个性化,教师应注重学习目标的可行性,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也可结合适当的鼓励措施,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良性竞争的意识。最后,教师应注重教育过程中的“软硬兼施”。

许多教师由于缺乏适当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弱化了自身的教育地位,致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育关系无法有效协调,这会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提升极为不利。所以教师应采取“软硬兼施”的管理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让每节数学课都充满生机,在趣味性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过去学到的知识来进行探究。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前面学到的平面图形割补法和矩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巧解经典数学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已经被很多数学研究者用多种解法诠释它。主流的解法有假设法、抬脚法、画图法、列表法、列方程等。其中假设法是很常用,而且不受数据大小影响的方法,但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在初学时对这种方法总是悟不透。我们如果用面积来代表鸡或兔脚的数量,传统的假设法会是怎样呢?以下题为例:现有头35个,脚共94只,问鸡兔各几只?用假设法解之,往往有很多学生对“假设全是兔,解出来的是鸡的数量”难以理解。现在结合几何图形,假设全是兔,最大矩形的面积表示35只兔子脚的数量,即35×4=140(只)。用140-94=46(只),即虚线表示的矩形面积,它的代数含义是表示假设全是兔后比实际多出来的46只脚。因为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46÷2=23(只),如果虚线矩形的一边长为2,则另一边长就是23,即有23只鸡,自然得到有12只兔了。结合图形的面积理解用假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增强几何直观,解题思路在几何意义的帮助下更清晰,更透彻。
        4、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能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困惑。而学生之间能理解彼此的思维模式,擦出智慧的火花。首先,教师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从知识与技能角度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提出疑难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布置的讨论任务进行讨论,把预习时习得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出来,这时一般不看着课本或资料“照本宣科”;同组学生则要根据自己习得的情况对发言者的发言内容表示赞同或者反对,有不同意见时与之进行辩论,以求得全组同学对学习对象有一致的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课堂巡视,其任务是:(1)指导学生。纠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错误行为,如不重视课堂纪律,和组员讨论与学习无关的内容等。(2)组织教学。防止有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调节讨论气氛,将没有参与讨论的学生拉入讨论中。(3)辅导学困生。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有话语权,为他们创造汇报环节表现的机会。(4)收集信息。在讨论交流时,学生常常会碰撞出各种智慧的火花,这是知识的生长点,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式,要把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作为教师的根本任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探索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验到了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芸.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67.
        [2]李静.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5(08):200.
        [3]李才俊.小学数学“数形结合”的内涵与实践--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重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