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实践,提高学生美术人文素养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郭泽飏
[导读] 美术教学要求通过多角度的综合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内容摘要:
        美术教学要求通过多角度的综合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人文素养。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我通过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以各种节日为契机,整合各学科知识,感受传统艺术、地方艺术的魅力、深入生活等途径,让学生在艺术海洋中,萌发自己一直以来向往,追求的映象,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和顿悟,引发艺术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多途径  综合实践 体验  提高  审美情趣 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我认为其核心内容应该为:通过多角度的综合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人文素养。
        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美术教学提倡注重学生体验美术的过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从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例如,结合学校美化学校文化环境的实际,开展书画比赛。学生围绕“爱国、爱校”的主题进行创作。结果出现很多比平时优秀的作品。通过推荐优秀作品,挂在教学楼的走廊、楼梯的墙体上。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力深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既鼓励了兴趣组的学生、又浓化了学校的艺术氛围。又如可组织“美在校园—校服设计与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对时尚的正确认识,让学生明白并不是奇装异服就是时尚,阳光、健康、活力才是美的真正内涵。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又美化了校园的环境。既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又能更好的促进优良校风的健康成长。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美术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初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更好地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抓住节日契机,提高学生美术人文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性格及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青春发育期一系列的巨大变化,使得此时期成为他们一生中心理冲突、心理困扰最多的时期。大部分的学生在这个时期往往会出现叛逆心理,与家人、朋友、老师等周边的人,常常有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针对这样现象,可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同学的生日等节日,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设计、制作节日贺卡、礼物,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与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学会尊敬、信任及感恩。又如通过“禁烟日”、“禁毒日”等节日,让学生设计制作宣传海报或者是宣传漫画,并把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既能让学生明白“烟”、“毒”的危害,还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通过抓住节日契机,引导学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三、整合各学科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教学的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们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他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力求整合各学科知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选择各学科的部分课本内容,设计、制作课本内容中所需的面具或教学道具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英语课本中各人物的头像,当老师让学生进行情景对话的时候可以用上,让学生更快的融入角色当中,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如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细胞造型或化学公式模型,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美术教学倡导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可整合各学科知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选择各学科的部分课本内容,设计、制作课本内容中所需的面具或教学道具等,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目标,
        四、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民族文化修养和内涵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在美术教材中,例如“中国画”、“剪纸”、“陶艺”、“刺绣”、“布偶”等领域,都是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范围。而美术第二课堂为学生们请来乡邻的老艺术家们,现场为学生们演示各种传统艺术,弥补了教学课堂中的不足。陶行知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如“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国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与艺术风采。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只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但是很多学生还不会画中国画。美术第二课堂,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们在大师的指导下学会画中国画。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提高了学生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
        五、走出校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无限的创意
        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初中生的绘画经常是粗燥、呆板,没有了任何灵气,这也是局限于美术教学课堂的一个难题,就像是花儿在室内久了,没了野性一样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各种美术领域的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又通过外出写生,激发学生的美术创意,例如到“客家围屋”、“牛田洋”、“陈慈簧故居”等参观。把学生们放回大自然与社会的怀抱中,让蓝天白云、花草树木、人文建筑,激发其想象去吧!
        美术教学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以各种节日为契机,整合各学科知识,感受传统艺术、地方艺术的魅力、深入生活等途径,让学生在艺术海洋中,萌发自己一直以来向往,追求的映象,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和顿悟,引发艺术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蔡仪.《美的欣赏》.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