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音乐欣赏课堂实效,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陈佳
[导读] 音乐教学的精彩,在于丰富的音乐内涵,在于在于课堂上感受音乐艺术美的灵动火花
        内容摘要:
        音乐教学的精彩,在于丰富的音乐内涵,在于在于课堂上感受音乐艺术美的灵动火花。小学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很大程度依赖于音乐欣赏。本文从教学中听与看的结合、听与想的结合、听与议的结合、听与唱的结合、听与动的结合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提高课堂的实效,唤醒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能力,从而达到美好的艺术熏陶,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
    音乐课堂  欣赏教学  五结合  实效性  艺术美  艺术熏陶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小学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很大程度依赖于音乐欣赏。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是一种美好的艺术熏陶活动,而音乐欣赏也是音乐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体验和感受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真谛,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在近几年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我注重欣赏教学的研究,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五结合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融入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去追求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听与看的结合
        利用具体直观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听觉感受,这对音乐欣赏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玛》一课时,我先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后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图片上所呈现的景物和意境。再分别聆听速度不同的两段旋律,让学生思考:哪段音乐与哪张图片所表现的意境相吻合?再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发现两段音乐的主题旋律其实是一样的,但由于速度的改变,使两段音乐所塑造出来的音乐形象完全不同。通过图片一方面帮助学生从视觉上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景,再从听觉上初步接触内蒙古鄂尔多斯民族音乐的特点;另一方面将音乐与图片相结合,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段音乐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进而懂得了相同的旋律,由于速度的变化,使音乐形象和意境也发生了改变。
        小学生普遍爱看动画片,我利用动画片中的配乐,帮助学生从视觉上初步去感受音乐,再回到听觉上理解音乐,更好地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效果。例如:欣赏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时,首先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的视频片段,观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段剧情及其配乐的感受,并让学生模仿汤姆猫演奏钢琴的表情和动作,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动画片中哪些动作的声音是为了刻画汤姆猫的性格而添加的?随后播放由著名钢琴家郎朗演奏的音频,让学生聆听后与动画片中的音乐做对比,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二、听与想的结合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人在聆听音乐时,音乐形象不像图画那样直观、具体,它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而使人产生联想。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欣赏一首新乐曲时,教师可事先不出示乐曲的名称,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边听边思考,听完再根据他们的想象与思考,描述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以及所想象的音乐形象。在欣赏《动物狂欢节》之二《引子与狮王进行曲》时,我先播放乐曲的引子部分,让学生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你从音乐当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阴森恐怖;有的说气氛既紧张又诡异;有的说感觉有大人物即将要出现......随后播放整首乐曲,让学生猜猜是哪种动物登场了?学生继续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时候,我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聆听音乐中出现的吼叫声,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回答:“这可能是狮子的吼叫声。”我顺势出现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乐曲《引子与狮王进行曲》。

像这样欣赏音乐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聆听音乐,想象思考,再进行分析判别,从而找出答案,使学生始终参与音乐的欣赏过程,将自己完全置身于音乐的感受和领悟之中。
        三、听与议的结合
        在欣赏过程中,适当的讨论可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理解音乐形象。对音乐的理解,每个学生所感受到的音乐形象也不尽相同。在他们聆听音乐之后,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是一次思维火花的碰撞。例如欣赏《大象》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乐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主题旋律演奏是在高音区还是低音区?你感觉到乐曲所表现的大动物还是小动物?学生欣赏乐曲后开始分组讨论,讨论结果在“主题旋律演奏是在高音区还是低音区” 这个问题上分歧最大,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判断主题旋律和伴奏旋律线条的走向。这时,我再播放音乐家演奏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接着模唱主题旋律,再聆听乐曲,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回放《动物狂欢节》部分作品时,课件随机播放了《终曲》,引子部分结束时,我按下暂停键,问:“大家觉得这是哪首乐曲呢?”学生大都说是《引子与狮王进行曲》,于是我再反复播放《终曲》的引子部分,引导进一步讨论:你从引子当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通过反复地听,学生发觉引子后半部分的旋律是逐渐地加快,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互动讨论,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
        四、听与唱的结合
        在欣赏教学中,视唱主题正是一个重要的课堂实践活动。主题是一部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主题的掌握在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进行欣赏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引导学生去熟悉和掌握乐曲的主题旋律显得尤为重要。在欣赏《动物狂欢节》(组曲)时,我设计了不同的衬词模唱各段音乐的主题旋律,贴合动物形象,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例如:用“bang”模唱狮王的主题;用“bong”模唱大象的主题;用“咯咯哒”模唱母鸡的主题;用“lilu”模唱水族馆的主题......当学生再次聆听乐曲,用合适的衬词跟随音乐模唱主题旋律时,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其中,乐趣无穷。
        在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时,我引导学生先欣赏A乐段,接着让学生模唱主题旋律,再欣赏B乐段时,学生很快就发现:A、B乐段的旋律是相同的。通过模唱主题旋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
        让学生根据乐谱中的音乐要素进行视唱,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学习,并进一步地提高他们的读谱、识谱能力。
        五、听与动的结合
        采用动作和表演的方式参与音乐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方式,它能使学生以积极良好的状态投入到音乐中。例如:欣赏《水族馆》时,我让学生跟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并引导学生自创表演动作,在柔美温婉的音乐声中,学生翩翩起舞,陶醉其中。随后我启发学生描述自己舞蹈时的感受,学生兴奋地描绘“我在水里欢快地游动”、“我变成了一棵自由飘荡的水草”、“我是一条美人鱼,在水里无拘无束地游玩” ......欣赏音乐作品,通过适当的律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作品的韵律美,进一步加深情感的体验,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非只是五线谱之上音符连缀而成的乐章,更是表达人类情绪,抒发人类情感的一种载体和寄托。音乐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它给人们提供自由的想象空间。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由翱翔,促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柴森.《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2014
2、钱建良.《音乐教学中的审美》【J】《小学教学研究》2003(02)
3、刘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