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理念下学生个性培养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和认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采取的措施和思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意义。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也创造了新契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学校教学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应该抓住这次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开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理念下对美术课地位与作用的再认识
美术课在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对美术学科在教育与人的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缺乏普遍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对美术学科偏颇的认识,其实美术学科在普通教育中真正应承担的是实施美育的责任。
1.美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美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独立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的,它重视发展人的感性,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锥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肉体化的联系,美育的目的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应该处在整个普通教育的基础地位。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以美育的整合,把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放在教育的首位。
2.学校艺术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课堂
美育作为普通教育的基础应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之中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而美术课程更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面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新课改美术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明确了美术课程的教学任务、目的和方向,还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各级领导重视,然后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现就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传统美术教学的思路模式及方法手段进行改革读一些我的见解。
1.美术教学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阔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首先,美术课堂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的选择、形式的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
例如在设计制作课单元,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或电视片画一张宣传画;想一想自己小时侯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一下,重新设计并画下来:为自己的亲友同学制作新年贺卡,并鼓励他们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各种新技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此外,美术课还可以将当地乡土民间美术搬进课堂,如蛋壳画、葫芦雕、剪纸等,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创造的活力。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去野外果园、农贸市场、山麓湖畔,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手工制作课不妨带学生去放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带、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环境,做到学以致用。结合鉴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全面面深刻地鉴赏作品。
2.美术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倾向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 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增强其自学、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自我识别、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规定的过死.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以门类、画种作为教学脉络,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是老师教学生怎么画;而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是老师帮学生怎么画。美术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
美术学科还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要创造,有成功就有失败,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失败,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与失败中自我进步。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更新颖、独特的绘画方式,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在同一个命题的创作中不能仅仅凭技法来决定作品的好坏,而要从每幅作品中找出优点,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不能千篇一律。
3.努力营造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美术课程以实施美育为核心,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对认知具有动力功能。愉快时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思维比较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抑认知活动的开展。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应该情绪饱满,言行举止富于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要以热情和真诚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个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操纵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观察、思考,积极讨论,从而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美术课程内容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更需要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从而推动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需要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总之,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杜威:“教育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