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刘婉萍
[导读] 培养规则意识是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摘要:培养规则意识是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通过“多元感知,唤起意识”“强化体验,认同价值”“链接生活,内化行为”等策略的实施,把践行规则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关键词: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培养规则意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学段的重要目标。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就包含许多有关规则意识培养的内容,从班级、学校、公共场所的规则到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的法规,多层次、多角度为学生呈现规则。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难以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因此,教师通过“多元感知,唤起规则意识”“强化体验,认同规则价值”“链接生活,内化规则行为”等策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起规则与生活的联系,理解规则的制定意义,从而懂得尊重规则,自觉遵守规则。
        一、多元感知,唤起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材常常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呈现规则。因此,教师要活用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唤起其规则意识。
1、故事介入,知晓规则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看故事、听故事,或者是看连环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故事作为教育的载体,让学生从故事中认识规则。比如《大卫,不可以》这一套书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消化平日里的坏情绪,学习理解并遵守规矩。《小阿力的大学校》《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告诉同学们相处时应该怎样做,才是受欢迎的。在讲述故事时,教师要和学生融入情境,角色互换,让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自己或他人不遵守规则,就对别人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或者是伤害。以此引起情感共鸣,促进自我反思,约束自我行为。此刻,规则意识便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心中萌生。
2、游戏参与,传递规则
        游戏是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一个重要形式。游戏是规则生成和动态演变的场所。小学生参与游戏,通过对游戏规则的认知和接受,逐步养成规则意识。教师要善于将班级规则的制定与理解融入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对活动规则的认识。比如玩“传秘密口令”时,游戏规则是:第一个同学看到纸上的口令后,一个一个往下传,最后的同学能完整复述口令的为胜。在此过程中,需要每个同学集中精神记住前面同学的口令才能准确地往下传,若其中一个分心就会改变口令的内容,这是训练团队沟通、合作的游戏。在开展游戏前,大家必须要懂得规则,而且必须要遵守,如果不遵守规则就没办法正常开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言行,积极传递规则。
3、活动教育,明晰规则
        教师要善用班会课、道德与法治课这些德育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遵守各种规则。比如文明礼仪规则、学习习惯规则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针对不同的规则要求,运用多媒体、儿歌、录像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是文明、守法的表现,不遵守规则会给别人和自己造成麻烦,会受到他人的指责。
        二、强化体验,认同规则价值
        培养规则意识,应该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学时要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进行“案件重演”,分析过程,判断对错,从而认同规则的价值。
        1、再现场景,理解规则
   规则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迁移到生活中,付诸于行动,指导自己的生活。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排队候车的意义,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车站”,引导学生在“车站”排队。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我们在候车时打打闹闹,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如果车刚停下来,我们就争先恐后地冲上车,又可能发生什么事?……设计一些学生常见却不明理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若不排队候车”,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不便甚至是伤害,从而深刻地理解规则制定的意义。规则从生活中来,更要回到生活中去,因此认识了规则后,更要鼓励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做到知规则、守规则。
        2、角色融入,深化规则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突出,很少考虑客观外界与自己的联系,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例如在过马路时学生会觉得等红绿灯、走人行道很麻烦,为贪图一时的方便,便会出现闯红灯、攀爬护栏等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教师可设计“在马路上”的体验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司机、交警、行人,根据交通信号的指示做出不同反应,然后进行角色互换,最后组织交流:这样不听指令过马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发现规则是不以个人意志转移的,遵守规则是为了保障大家能平安、顺利地进行工作、学习、生活。学生在愉快的角色扮演中,道德情感和规则意识得以深化。
三、链接生活,内化规则行为
        低年级《道德与法治》中法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规则,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架构规则与生活联系的桥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迁移、运用规则,做个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1、关注养成,内化规则
        学习规则,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更要学会在生活中遵守规则。因此,规则的导行显得尤为重要,而反复操练、强化学生的实践行为,最重要的阵地就是家庭,所以教师要密切关注课外践行的追踪。教师可以设计“……活动评价卡”“……活动之星”等记录表,调动家长力量进行评价,共同指导、督促、反馈、改进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最后达到内化规则、践行规则的目的。课内得法,课外巩固,学生的规则意识要在循环践行中才能得到内化,得到不断磨砺,最终成为自觉行为。
        2、引领提升,升华规则
        俗话说“法律不外乎人情”,规则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认知灌输和机械的行为限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与“法”的辩证关系。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不仅要主动地克制自己违反规则的行为,而且在面对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时,结合实际生活灵活处理。比如排队候车,若遇到残疾人、老人、怀抱婴儿的妇女要不要让他们先上车呢?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历说想法,教师再因势导引:如果要照顾特殊群体,须经队伍中所在相关人员的同意。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知道:规则与情感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全年。这样的价值引导,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达到一致,规则意识得以夯实。
        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用多种方式引导他们主动理解规则、内化规则,最终在日常行为践行规则。
       
参考文献:
[1]田勇智, 张小红. 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策略探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s1):127-128.
[2]高丽. 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C]// 2017年4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科研成果汇编. 2017.
[3]严凯捷. 低段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v.20;No.102(4):101-103.
[4]何顺伟.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4):219-219.
[5]张伟. 浅谈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000(010):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