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支架 点亮思维 ——统编教材三年级习作教学指导路径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董秀珊
[导读] 语文习作教材逐渐进入统编时代。与以往教材相比,统编教材中习作改革的痕迹尤为明显。
        【摘要】 语文习作教材逐渐进入统编时代。与以往教材相比,统编教材中习作改革的痕迹尤为明显。教师应全面认识统编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更新习作教学理念,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习作教学资源。搭建各种类型的支架,赋予习作进阶的力量。
【关键字】 统编教材 习作练笔 支架
        在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比对衔接的教研活动中,不难发现,统编教材中表达和阅读占有同样的分量。就以当前使用的三年级教材编排来看,上、下册都有独立的习作单元,丰富了教材单元组成的形式,是教材编写上的一个创新。从编写意图看,习作单元的出现意在“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中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统编教材中习作单元、单元习作、小练笔、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训练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网络。
        比对中,我们还发现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主要关注“两头”: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审题,通过活动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写作情境,明确“写什么”;二是在写之后,对已经成篇的作文进行讲评,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而对最感困惑的“怎么写”却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指导。这是导致当下习作教学之难的重要原因。统编教材对习作板块进行的较大改革,主要体现为由“例文模仿”到“习作提升”的转变。这些提示好比是各种支架,为我们的指导搭建起一座座坚实的言语“脚手架”。
        一、图文支架
        统编教材中的习作提示贴近学生生活本身,利用教材中亲切的文字提示勾连生活,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创设了习作教学任务情境。如三上习作1“猜猜他是谁”中,教材就提供了一个具体化的图文支架。(见下图)
这个支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一个同学的外貌、性格、兴趣和品德四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习作的支架。提示学生要确定一个人是谁,可以从上述几方面进行描述,最终综合多方面特征猜出这个人是谁。这种支架,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经历思维走向细密的过程。思维走向越细密,习作就会越具体。教师使用这种支架进行习作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进行习作构思,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习作构思中可以不断地复制和创新支架,从而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拓展习作思路的基本技巧,内化为基本的习作素养。
        二、问题支架
        教学中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构思习作,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在“问”与“答”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语、篇、段,引导写作目标达成,这就是问题支架。问题的设计是搭建问题支架的关键,问题的回答就是习作的构思。通过一组问题的“问”与“答”帮助学生建构起本次习作的逻辑顺序。
问题支架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习作板块中的呈现是很常见的。如三上习作3“我来编童话”、三下习作7“国宝大熊猫”等。以“国宝大熊猫”(见下图)

为例,编者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支架,如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繁殖特点等,它们只是问题列举,后面的省略号提示学生可以从上面的问题中受到启发,打开思路,继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大熊猫爱吃的食物是什么?”“大熊猫能活多少岁?”……以此提示学生,本次习作就围绕着这些问题介绍大熊猫,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搜集资料,减轻习作的难度,理顺习作的思路。
        三、范文支架
        用范文来指导学生习作是教学中常见的手段。统编教材中的范文有些是编者精心选编的作家作品,有些是儿童作文,具有与本次习作匹配的典型性。
        以三年级下册习作5“奇妙的想象”为例,所提供的两篇习作例文各有侧重:《一支铅笔的梦想》主要是从事物的某个特征出发展开的想象;《尾巴它有一只猫》主要是事物的领属关系发生颠倒后产生的奇妙想象的思路。例文的旁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表达方法。(见下表)

        教学中不断地放低“支架”, 能解决学生在写作难点面前放弃思维停滞不写问题,让有困难的学生顺着支架向上爬。同样,抬高“支架”, 让学生在言语表达的推敲、方法技巧的运用等多方面思考、选择,写后不断琢磨、修改、调整,从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中我们还要灵活处理习作例文和习作的关系,防止学生机械使用习作例文,一一对应进行仿写。如教材中提供的题目《最好玩的国王》,可以选择几件事情来突出国王的好玩,《一本有魔法的书》可以引导孩子从“书能有什么魔法,会给人带来怎么样的影响”进行想象。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既要想得开,又要想得合理,防止脱离现实,不着边际的想象。
        走过春的明媚,夏的繁盛,2019年9月,统编语文教材将完全揭开神秘的面纱,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见面。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要调整传统的习作教学视角,从整体上把握习作要求,定位教学目标,巧搭支架,点亮学生的思维,让习作成为学生的习惯,成为学生的快乐之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 余琴.《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建议》201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