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生活化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蔡颖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化,在小学教育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化,在小学教育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显得愈发重要。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授课思路已经无法与当代道徳与法治教学的要求相匹配,需要广大教师团体结合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强调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内容的兴趣培养和内化吸收,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基于生活化理念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积极作用,重点讨论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意义;渗透路径
       
        小学生群体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先锋队,肩负祖国未来发展的伟大使命和重任,是民族动力的源泉和希望。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课,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内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把生活中的现实案例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偶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体授课质量,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发扬与传承。

一、把生活化教学法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由于受到自身心智发展规律的限制,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普遍较差,学习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如果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味照搬教材教条,一方面教学内容晦涩难懂,不利于学生理解,使得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另一方面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导致学生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为有效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备课时增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全情投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二)丰富教师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授课质量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对学生耳提面命、口若悬河,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僵化,严重影响授课质量。
        把生活化教学法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有效化解上述的尴尬局面,教师通过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角色,能够有效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渗透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够丰富授课内容,使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进而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发挥着指明灯的作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速度,小学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适应能力,接受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洗礼,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一方面,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对学生现身说法,通过教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发挥教师身体力行的引导作用,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法治修养的教学目标。
        以学习《我们不乱扔》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一开始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几张校园一角的照片,结合课本38页的图片让学生回答更喜欢哪种情景,让学生明白干净整洁的环境才能让人心情舒畅。

然后,老师可以跟同学分享自己外出旅游时看到的不文明现象,以及自己当时是如何处理垃圾的,再引导同学踊跃发言,讨论垃圾的正确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结合校园生活中的小事,通过老师的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变身环保小卫士,共通爱护公共环境。
(二)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一方面把课本上死板的文字符号变得活跃立体化,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从而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渴望;另一方面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传播提供载体,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展示,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比如,在讲解道德与法治课本《班级生活有规则》时,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通过播放《游戏规则》视频,让学生总结回答视频中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所产生的恶劣后果,再出示马路交通图片和运动会的图片等生活常见的场景,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有规则。从而引出班级生活的规则,通过师生共同回顾班级生活情境发生的点点滴滴,对比讲文明与不文明的现象,让学生明确班级生活有规律的重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制定班级制度,呼吁大家共同遵守,达到树立学生规则意识的教学目标。
(三)开展课外活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不可能仅通过老师在课上多讲讲重点难点,学生在课下多做几本练习册就能掌握其中的要领和精髓。这就要求教师发散教学思维,在授课过程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对道德法治课堂的知识进行课外延伸,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地体验,收获个体的实际感受。既能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乐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设身处地,躬体力行。
        如教师在讲述《我爱家乡山和水》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游学活动,带领学生去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参观学习,教师可以一边带领学生参观,一边向学生介绍家乡的故事和传统文化生活,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家乡的人文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在参观结束后,引导学生完成观后感,让学生从课外活动中总结收获升华情感,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的主旨,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优良品质。
(四)促进实际应用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从低龄阶段开始规范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乐于探究的生活态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针对教材内容展开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一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抵制不良诱惑,及时发现和纠正小学生中出现的不良风气和行为,提升学生综合道德法治素养。
        以学习《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为例,教师可以从分辨课余时间入手,让学生们统计自己的课余时长,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然后请学生踊跃作答,平常的课余时间都在做什么,有谁来做主安排,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什么。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正确处理与父母长辈的分歧,并及时劝阻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让学生真正懂得生活,热爱生活。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意义深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挣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颜文生.生活化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6).
[2]洪桂贤.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J].赢未来,2018,000(006):P.233-234.
[3]杨志龙.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方法探析[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 000(011):P.58-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