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古诗词教学都是以分析诗句,疏通词义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破坏了诗词作为完形的存在,打碎了诗词的意境。本文以王崧舟的《长相思》课堂教学为基点,从阶梯式的诵读要求,目标明确的诵读评价,形式多样的诵读指导三个方面来谈谈王崧舟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教学的艺术。
关键词:王崧舟 长相思 诵读教学
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教与不教似乎没什么区别。一般采取的策略都是:借助拼音,读通诗句;借助注释,读懂诗意;自由朗读,背诵积累;同主题诗词拓展。这样的诗词教学都是以理解和背诵为主,在教师的分析中诗词的美感不复存在,学生对诗词的好感也无处生发。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则认为诗是不可解的,但是学生的理解水平却又使得诗必须要解,在这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的和解方式便是诵读。他说:“老师有权利,更有责任和学生一起保护诗,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而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无疑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地诵读,就是‘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地诵读,就是‘眼与耳谋,耳与口谋,口与心谋,心与神谋’地诵读。他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则生动地解释了他的诵读教学策略。
一、阶梯式的诵读要求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的一开始,并提出了明确的诵读要求: “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在这个要求下,学生诵读时的目标也是非常明确的。总的诵读遍数为四遍,但是前两遍和后两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前两遍的要求是读准生字和多音字,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的要求是读通顺,读出节奏。在这里存在一个阶梯,后两遍是以前两遍为基础的,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是读得通顺、读出节奏的前提。像爬楼梯似的,学生跟着老师的要求一级一级往上爬,诵读的水平也随着一步步提升。在学生达到这两个要求,成功爬到第二级阶梯时,王崧舟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诵读要求: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学生的诵读水平随着老师的要求螺旋上升,而每次的诵读都会向作者迈近一步,每一次的诵读都会渐渐带领学生步入词的意境。
二、目标明确的诵读评价
在王崧舟的课堂上,在指导评价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王崧舟依然是分步骤地要求学生,每一次请同学站起来读时,不管是听的同学还是读的同学都会带着一个要求去做,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诵读水平随之提升。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生: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读出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
生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王老师在学生按着诵读要求诵读后,交流也是顺着同样的步骤进行的:先交流字音读正确,接着交流词句的停顿,最后交流诗的味道。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对诗词的理解,对诗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关。
因此最后王崧舟老师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尊重学生的个性,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是否真的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领悟去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过教学依然要前进,可留待后面再解决。学生随着和老师的交流、评价,一遍又一遍地诵读《长相思》,越读越有味道。在每一次的交流与诵读中,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正是因为对于学习目标的明确,学生才能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诵读诗词,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诵读水平,才能一步步地走近《长相思》。
三、形式多样的诵读指导
新课改以来,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都开始知道诵读的重要性,只是由于自身诵读水平不高,指导学生诵读时总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读得再美一点”“读得再有感情一点”这样干瘪的指导只会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对诵读失去了兴趣。综观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诵读指导形式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形式:
1、对话促读
王崧舟老师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还是很难读出属于《长相思》的味道。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长相思》所独有的意境呢?靠对字词的分析吗?显然是不行的。于是王崧舟老师展开了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他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这是学生通过前面的诵读,基于自己的文学修养对诗产生的印象。此时的感觉是朦胧的,是一种经验式的解读。第二个问题是:“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学生自由默读得出身在征途。第三个问题是:“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通过交流得出心系故园。教师追问道:“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师生对话至此,王崧舟老师引领学生再次关照自己的体验。我们不难发现,这整个对话过程中,毫无涉及词句的解析;对话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诵读的策略。“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此时的学生已然走近了纳兰性德,走近了《长相思》。在师生对话中,学生一步步走近词心,体会到了那种身和心分离的感受。
2、教师范读
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教师的范读是提升学生诵读能力的有利手段。在学生渐渐地走近纳兰性德的时候,教师顺势播放一段音乐,在音乐声中深情诵读。随着动人的音乐,王崧舟老师那磁性的声音悠悠响起:“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样优美的音乐,那样动听的声音,那样深情的诵读,学生又怎能不受感染,怎能不爱上《长相思》?带着随着《长相思》漫出的感动与忧伤,学生又怎会读不好《长相思》?当然,每个人的声音是不同的,并不能都拥有王崧舟那磁性的声音。但是,教师自是可以不断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练习来提升自己的诵读水平,这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
3、想象引读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一开篇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么,如何去体会这种境界呢?朱光潜先生认为是“见”。他在《诗论》里提到:“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的‘见’字最要紧。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见到这种境界,读出这种境界呢?想象。王崧舟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中一次又一次地带领学生去想象:
师: 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的范读,师生的交流渐渐地勾勒出了那纳兰性德心中的故园。基于想象,学生看到了故园的幸福,而心中的故园越幸福,现实便越残酷。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想象中,学生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征途上一路的艰辛,心系故园却不能回的痛苦,无一不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对纳兰性德,对《长相思》,对宋词,怎不会激起浓浓的爱?
参考文献:
《王崧舟讲语文》于漪 刘远主编 语文出版社 2008年8月第1版
《人间词话》 王国维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4月第1版
《诗论》 朱光潜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12年9月1日第1版
《王崧舟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研究》 高乐素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5月
《古诗词教学研究》王一喆 山东师范大学 2015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