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调查涉及学习目的、学习意愿、学习表现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采用抽样的方法,用统计的具体数据分析和概括本校中高年级小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现状,并得出初步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并探寻引导中高年级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相关策略,以期为本校十三·五课题《主动学习视角下教师引导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调查;学习主动性;现状;策略
一、调查背景
学习主动性是指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作用的主体动力系统及其功能。[ 陈平.朱敏.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第44页]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学习主动性对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强调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确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如今教育教学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但本校学生均来自本地农村或外来农民工孩子,与城镇学生相比,普遍缺少家长的呵护、督促、指导,更少有参加校外教辅机构的学习辅导,与城镇学校比,各科学习上存在很大差距。在本校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中高年级,大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很少会主动提问,课堂教学缺乏双向互动的交流,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为深入研究本校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现状,为本校十三·五课题《主动学习视角下教师引导策略的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好学、会学、乐学,笔者开展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次调查采取得方法,问卷主要从学习目的、学习意愿、学习表现等三个维度进行问题的设计,从而较全面地了解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的对象为本校四、五、六年级的学生,通过随机抽取班级、集体填写的方式,抽取四(1)班、五(2)班、六(3)班这三个班的学生于2019年1月11日进行抽样调查,由各班语文老师安排组织同学现场统一填写、当场回收,以保证问卷的效度。共发放问卷107份,收回问卷107份,其中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为99.1%。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内隐于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又外显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 孙红.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4]从学生外在表现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否主要表现为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专注于学习活动过程以及是否对学习活动投入较高的热情。因此本次调查问卷试从学生的外显的一些行为来判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查主要从无人监督、自习课上和课外知识的学习三个方面来判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情况。
(一)调查结果
1.多数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以“没有外在(如家长或老师)的要求或监督,你会主动学习吗?”这一变量为依据,笔者发现经常主动学习的学生占46.1%。结果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自觉学习,他们的学习离不开外在的要求与监督。学生在自习课上的表现也不容乐观,但仍有32.6%的学生要等老师布置任务后才会去做。
2.各年级学生主动性的表现不同
对比数据可知,四年级学生在没有外在的要求和监督的情况下,学生学习主动性最高,五年级次之,六年级最低。而“有时”“从不”主动学习的比例则呈现随年级增长的现象。可见,主动性学习情况与年级高低并不密切相关。
课外时间,各个年级学生主动进行有意义的拓展训练的情况也不同。四年级总是能主动进行有意义的课外学习的占11.4%,五年级占25.6%,六年级占40.6%。数据表明,年级越高,“总是”或“经常”主动进行课外拓展学习的比例也随着增高,然而“从不”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差距不太明显。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本校相当多的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相对主动的四年级学生的主动性也体现得比较局限,更多地体现在主动完成课内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老师讲授的依赖性比较强,需要老师采取适当的策略引导。
(二)原因分析
本校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情况之所以呈现上述现状,笔者认为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缺乏内在动力
在对学生学习重要性的调查分析中,笔者发现86.8%的学生认为学习非常重要,13.2%的学生认可学习的重要性。另外,有59.4%学生学习是为了汲取新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32.1%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仅4.7%的学生没有学习目的或为父母而学习。但是在对学生的学习意愿进行调查时,却发现只有33%的学生内心有比较强烈的学习意愿,而51.8%的学生只是有时有,15%的学生很少或从来没有。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虽然从认知上来讲知道学习很重要,但自身并没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和需要。近三层学生的学习目的仅在于考试时取得好成绩,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内在的需要。正因如此,学生在学习上外显为满足于课内知识的学习或掌握,自习课上完成课内任务,课后完成家庭作业较主动,看似很主动,其实对课外知识的自觉学习仍缺乏主动性。
(2)过程体验不佳
通过调查表中另外几项的测评,笔者发现有36.8%的本校学生对学习是非常喜爱的,但对学生学习时的感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时却发现只有24.5%的学生认为学习很快乐,67.9%的学生有痛苦的体验。
这表明,多数学生学习时体验不到快乐。情绪情感是行为的一个直接推动力,对行为具有促进和激励功能,它是由外部对象或活动满足主体需要的状况所引起的主观体验。[ 陈平.朱敏.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是被动式的接受,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其主动性就会大打折扣。从外在行为上就显现为对老师提问或组织的活动缺乏积极参与的热情。调查表明,只有27.3%的学生总能积极投入,偶尔或从不参与的占40.5%。
(3)学习习惯不良
调查显示,总是和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有计划和安排的学生分别占22.6%和26.4%,33%的学生只是有时规划,还有18%的学生从不规划,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走。另外,总是或经常预习、复习的学生分别占40.6%的学生有时预习、复习,还有6.6%的学生从无预习、复习的习惯。此外,只有18.2%的学生经常对学习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4.5%的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以上数据表明,多数学生没有掌握、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前缺少规划,学习后缺乏反思,对老师的依赖性强,习惯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学习上缺乏自觉性。
2.客观原因
(1)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师课堂的教学方式多少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查表明,有50%的学生喜欢“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调查中也有52.3%孩子人为老师的教学方式、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由此可见,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还是较多地依赖于老师的讲解。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难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也很难让学生主动地向课外拓展,也导致了学生学习力的不足。
(2)班级学习风气的影响
在“各年级学生无外在要求、监督下的学习情况”的表中显示,四年级“总是或经常”主动学习的比例最高,五年级次之,六年级最低,各年级的表现各不相同,但并未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随年级的增高而提升,反而相反。可见学习的主动性与年级的关系不大,但却与班级学习风气有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级学风好,处在此种环境的孩子必然会受到影响,更趋向于主动。
(3)父母、家庭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一出生就充当孩子的引路人,需要陪伴并引导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父母的期望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小学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都不成熟,各方面的认知都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受父母、老师或同伴的影响。
三、策略与建议
(一)教师方面
1.转变落后教学理念,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退出主导地位,做一个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师要智慧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着力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变灌输式为主导式,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自然会提高。
2.改变陈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以往,总是“教师讲,学生听”,使得有些学生也习惯于这种方式,外在表现为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这绝对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因此,课堂上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课堂上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主动性不强的现状,教师可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游戏情境、任务驱动、活动参与等方法的引导来提升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获得学习上的或成功或快乐的体验,让学生学习变得更积极。
(二)学校方面
1.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倡导学生课内外开展主动性学习,拓展课外知识学习积累,是解决主导、主体关系调整的必需。仅是课内的学习多少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也不利于一些有其他方面特长的学生的发挥,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多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就能调动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课外学习更主动。
2.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习风气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的总和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孙红.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4.第42页]良好的学风、班风能促进集体内的个体积极向上,并形成合力,相互促进、鼓励个体的发展,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因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促进孩子主动学习来说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家庭方面
本校学生均来自本地农村或外来农民工家庭,与城镇学生相比,普遍缺少家长的呵护、督促、指导,更少有参加校外培训班或辅导机构学习,与城镇学校比,各科学习上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若能从以下两方面为抓手,常抓不懈,定会取得一定效果。
1.思想上关注孩子的学习
本校的孩子家长多数文化程度和知识层次不高,对孩子学业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自然对孩子的学习也不会很重视。这也间接导致了孩子在行动上的不重视。如果家长们能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更新理念,多关心、督促孩子的学习,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2.努力构建良好的家风
家庭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无形却有痕的。因此,家长要构建和谐、融洽的氛围,努力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给孩子营造一个比较和谐的家庭环境。其次,要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家庭文化,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以上是笔者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的调研情况,整理、分析后形成的一份关于乡村小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调查报告。鉴于只涉及到一个乡村学校,且抽样调查的方式只具备代表性,缺乏普遍性,一些策略也缺乏实践的验证,因此引导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研究工作还应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平.朱敏.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
2. 李荟.小学教育中的因“性”施教【J】.小学教学参考, 2004.(3)
3.吕国光.屠峰.西部农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查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3期
4.孙红.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