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的机遇,站在新一轮课改的高度,重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新课程标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要求,完善了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方案及措施,总结了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务实、自主、广泛、灵活四个特点,达成新的共识,创新评价方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务实、自主、广泛、灵活、创新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要求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从实际出发,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途径的改变,更肩负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是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之一,必须真抓实做,严格按课程要求开设实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灵活多样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与结果,助力学生在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知,助力学生的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
一、务实:完善机制职能 强化队伍建设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高中课程计划,它是一种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开设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执行课程计划,更是让学生联系社会,通过亲自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务实,真抓实做,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研究性学习课程有效实施,在完善研究性学习领导机制,完善《大连渤海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强化“一体四轮三大系列”的校本课程建设等基础上,着力完善了部门职责,强化了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完善了《大连渤海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强化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等11项部门的职责与要求。其次,强化了研究性学习师资队伍的建设,将研究性学习教师专题培训纳入校本研修整体规划,定时、定人、定主题开展培训,加强了学科教师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由原来一学年2次增加到一学年4次,以“骨干带动”为取向,强化学科教师之间协作教学意识与合作能力,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效能感。
二、自主:激发学生兴趣 积极主动参与
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一个突出的特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社会以及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学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优势为基点,激活学生的好胜心;以活动为情境,捕捉学生的感悟点;以课程为支撑,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解决为创新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于不仅仅是学生知识与方法的科学运用途径,更是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责任感的提升途径。
学校通过生物与生活、地理与生活等自然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加以研究,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
学生每日行走在大连西山湖畔,发现了水库的水质发生了变化,便组成了兴趣研究小组,通过提取、观察样品,实验监测与数据分析,写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论文——《“大连西山水库局域水质调查分析”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此报告得到了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支持与认同。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意义的研究,化学、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科学性的研究等研究性学习都使学生懂得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培养了组员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明显提高了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广泛:课内课外拓展 校内校外延伸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广博的自然与社会、丰富的生活、学生的广泛的兴趣都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广泛性。学校坚持课内课外拓展、校内校外延伸的原则,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问题情境为导向,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内知识、方法为基础,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仅依赖于课内、校内,而且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和学科特点,组织教学,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强化了指导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如生物课上,学生在认定西山水库水草时,引发出西山水库作为饮用水源为什么产生如此多的水草,西山水库的水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系列问题,学生自主选择并确定了“大连西山水库局域水质调查”的研究课题,该课题获大连市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一等奖,分别荣获第34届大连市、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被授予第34届大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十佳单位”称号,并被辽宁省推荐,获全国3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而“烟花爆竹的燃放对大连空气影响分析与对策”更是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这是每个国民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
学校为进一步突出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从四个维度、四个领域、七个方面、一体四轮三大系列建构了研究性学习的系列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四个维度即学习者与自然、与社会、与文化以及与自我的关系;四个领域即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及课程所要求的新的评价理念、评价方式;七个方面即自然科学探秘、人文历史寻踪、学科知识拓展、兴趣特长探究、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技能体验及实践与服务;一体四轮三大系列即以基础型课程为主体,拓展型课程、体验型课程、兴趣型课程及探索型课程为四轮,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为体系。学校把《礼仪与素养》校本课程纳入新生入校的第一课,并将《礼仪与素养》研究性学习成果在全校交流展示,遴选优秀成果汇编成集。学校专设“渤海大讲堂”,进行专题指导与研究。在研究前期,学校组织全年级学生参加“渤海大讲堂”的讲座,并对各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组长进行研究性学习培训,教师指导各小组组长阅读《礼仪与素养》校本教材,完成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并设计调查问卷。各小组在组长的指导下,通过合作方式,从拟定题目到查阅资料,再到确定题目,实地调查研究,统计问卷结果,开展具体的研究内容,最后完成结题报告。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们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礼仪素养和道德品质,为学生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终生学习,打造成功的人生搭建了桥梁。
四、灵活:强化过程评价 创新评价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题、收集查阅、调查问卷、中期材料整理、报告撰写、交流、结题展示等过程中的认知、情感、能力、态度、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判断,学校坚持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书面成果展示与成果报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分制与奖学金制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性、多元性、形成性、实践性与激励性等特点。在评价过程中,强化过程评价,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创新了综合素质评价项目与评价方法,尤其是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纳入学校奖学金评价中,充分发挥了评价体系对育人不可或缺的教育功能。
1.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成果交流
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过程中,抓住评价前的准备、评价中诊断和评价后改进等重要环节。在具体实施中,由教务处协同年部向教师、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分类,定期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用学习档案的方法,强化了过程评价。
学习档案法就是把学生有关的学习作品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反省材料有意收集起来,以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一个或多个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绩。其中包括观察记录、访谈记录、收集到的资料文章、调查表、自己的感想、体验和收获以及别人的评价等多方面内容,为教师、学生和学习小组提供更丰富、更完整的评价材料,以便更加准确全面地进行评价。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强化过程评价就是让学生们见证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适时地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价,这同样是强化过程评价的重要环节。根据预定的目标对小组开展研究情况和个人表现给予评价,运用小组间互评及课题组指导教师阶段性总结,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影响小组团队合作和研究任务完成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导今后研究工作。
开展研究性学习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要借助评价来激励并促进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成长。所以在强化过程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成果展示与交流评价环节。展示和交流的评价方式有书面成果展与成果报告会,两者结合有利于学生相互评价和欣赏,有利于教师进行指导性的评价。尤其是学生以口头演讲、讨论、答辩的形式介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它可以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更有利于扩大成果形象,直观地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进行。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一些外部行为通过学分来加以评价,具体分值是在教师评议、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基础上认定的,其中表现突出的给予了一定的学分奖励,表现更突出的,纳入学校每学年的奖学金奖励中。
2.加强教师、学生、小组评价综合性,纳入家长与社区评价
学校采用参与评价法,把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纳入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范畴。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提出自己评定的等级与特长认定,在课题组内相互交流与评定,指导教师与学生提出认定建议,以使学生自己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课题研究进一步自主探索,获得研究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在诸多评价中,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从而激发学生自觉、积极发展,使研究性学习评价成为学生自我评价、亲身实践、自我改进和鼓励他人的过程。通过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体验和验证,可以全面地反映团队合作精神在课题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指导教师给出每个学生的参考分,最后由课题组或班主任认定,评定出等级,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实际上也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组织家长或社区组织参与学生开题评审和结题答辩,研究性学习主题班会和评审会,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某方面环节进行诊断和评价,使学生抱着正确的动机和态度,积极认真地参与全过程研究,保证课题研究方向和学生学习方式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家长或社区组织参与评价,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对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动机、情感、能力、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采用了定性评价。把评价对象的表现与某种标准做比较,然后做出价值判断,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对小组研究结果贡献的大小,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和情感体验,给出等级、评说的表达。
参考文献
[1]行知部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方法》《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年第7期
[2]李旭玉《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中国电力教育》
[3]黄庆华《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课内学习指导与课外实践探究相结合》《福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