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童话在人教版小学课文中占有一定比例,对于跨越式童话教学如何更好发挥儿童想象力,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让课堂10分钟的习作训练行之有效,笔者认为在跨越式模式的授课下可以遵循两点:一是遵循不按常理出牌的“反逻辑”思维;二是有效引导学生“戴着镣铐跳舞”以获得创作合理性。
关键词:跨越式; 童话;写作
童话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儿童文学文体,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小学教育主要面向7--12岁的儿童。因此入选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以童话居多,有学者做过统计:以人教版教材为例,12册小学教科书具有童话58篇,在低年级教材上文体的比例设置中,童话所占比例高达30%——40%。所以,在儿童的教育中,那些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养料如何真正被儿童所吸收,化为他们成长精神的一部分,从而潜移默化生成创作灵感?
何克抗教授认为传统的中国语文教学以语法分析为中心,但对于少年儿童的培养应当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1]笔者认为在跨越式模式的授课下可以遵循两点:一是遵循不按常理出牌的“反逻辑”思维;二是有效引导学生“戴着镣铐跳舞”以获得创作合理性。
一、“不按常理出牌”的童话逻辑
在《晏子使楚》其中有一片段,讲的是晏子不按常理出牌,将计就计,运用反逻辑辩驳法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利用水土不同结出的果实不同,说明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反而做盗贼,这样就使楚王处于“偷鸡一把不成反蚀一把米”的尴尬境地。
于是,我想到,童话就像幼儿,思维上可以肆无忌惮的逻辑混乱,但并不会因此影响他们的招人喜爱。看似无关联的事情,却都遵循一个因果循环的圈。奇幻在于无所不能的触发事件,天马行空的不切实际,恰如其分地拱托了童话的美。童话的美无关于情节是否美好、人性是否善良、结局是否圆满。童话是不能用现实维度衡量的世事的载体。
那么,运用到童话的写作教学中,又可以怎样引导?如《丑小鸭》一文中,其实有多种含义: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可以没有目标;人心中得有梦想;命运有时不公,关键在于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要正确认识自己等等……授课环节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而后写作拓展中:
老师问学生用小白兔,鸭子,猴子和草地,小河和一棵树来编故事。
很多学生按照固有思维说小白兔在草地跑,小鸭子在河边游,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来续编故事。
可有一个学生打破固式,编了一个小兔子因为炎热跳下河,猴子救小兔子吊在半空中,小鸭子在草地上喊救兵的故事。
老师和同学们大为惊叹,孩子们情不自禁拍掌称快!
最后老师总结,丑小鸭和天鹅不也如此吗?难道丑小鸭就一定得在笼子里,或在草地上吗?同学们恍然大悟,最后老师出示写话:世界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地方,你会把自己放在哪儿?请说明理由。只听见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最后孩子们的发言也让我们印象深刻。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类的伟大来自思想。只有尊重思想自由,人们才能独立思考与探索,才有创新思维的生成,才有科学真理的不断发现,才有美好人格的最终形成。
在这丰富的想象,合理的推断,我们在惊叹孩子智慧的同时,难道没有受到启发吗?如果老师只是把摆好的拼图让学生画出来或者不给学生想象的机会,还能有这样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奇思妙想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其实,活跃孩子思维,就是遵循童话的逻辑,因为孩子和童话一样,都是不按常理出牌,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可是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总是给予过多的人为想象障碍,让孩子之间相互批评否定,让想象之门,悄然关闭。正如古希腊的普鲁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我们应该微笑着去点燃兴趣,点燃想象,解放思想,放飞灵魂。当这些思想融入我们灵魂深处的时候,再听到学生说“冰融化了变成春天”,我们就不会恼怒,而是惊喜和欢呼。
二、“戴着镣铐跳舞”的生活逻辑
对于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而言,肯定有一条事情发展的主线。这个主线就是故事情节合乎逻辑的存在。古人早就观察到,儿童天生就是先锋派文学的读者。心理学家凯瑟琳·纳尔逊认为儿童通过“剧本”来加工这个世界——他们将杂乱无章的经历按顺序排列成一个个小的故事。先做这个,然后是这个,再是那个。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省掉细节,保存形式,本能地把生活编织成俄罗斯套娃式的一系列故事。
因为儿童本身就是富有想象力,思维不受现实束缚,尚未有思维定式。可是,就传统的作文规则而言,必须有人物、情节、结构等几大要素,那么,如何让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故事串起来,达致规范,却不失于儿童的天真,自圆其说?
图形并茂。在《七颗钻石》中,有位老师抓住罐子的神奇变化,首先出示图片空罐子,接着是满了水的罐子,接着是银罐、金罐,到最后变成钻石,璀璨钻石升上天空,形成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通过美轮美奂的图片一一放映,在同学们的惊叹声中,老师乘机追问每一次罐子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罐子并说明理由,最后顺势引导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接着阅读有关爱心奇迹的文章,写话环节依然围绕罐子的变化:如果你是小女孩,你还可以看到哪些人间有爱之事,罐子会怎样变化?
20分钟的教学时间谈何短暂,这个故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无疑需要老师的巧妙“插播”和“嵌入”。第一次关键的罐子图片“插播”,理顺了故事情节;第二次的阅读“嵌入”,调动先天的情感逻辑,最后10分钟写作生活和想象融为一炉。
穿针引线,这个“线”就是逻辑。就算是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曲折的童话,在孩子世界里,最乐意看到的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描摹,而是对日常生活的捣乱和颠覆。哈利波特脸上的一道闪电,美人鱼变成泡沫,皮特潘的梦中飞行……这些叙事风格为荒诞的快乐童话,细究之下,却没有离开正常的逻辑,如《丑小鸭》一文基本上按照出生——离家——树林遇险——偶遇天鹅——寒冬挨饿——变身天鹅的线索来讲述丑小鸭的经历,相比原著,故事情节简化了,就算是框架轮廓式的简单交代,也符合“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反向思维,同时丑小鸭所经历的那些艰难情感挣扎,痛苦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幸福执着追求的强烈愿望和面对幸福所表现的谦卑,都符合千百年来人们所强调的心灵美胜于外表美的价值观。
那么,笔者所议“不按常理出牌”的童话逻辑和“戴着镣铐跳舞”的生活逻辑是否矛盾?笔者认为恰好相反,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一个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不仅仅因为离奇荒诞创意无限,更重要是源于生活的真实性和想象的合理性。因为习作具有非传递性和内在性的特点,它主要不是靠外部的力量来实现的。学生在经营童话故事的同时,只有求诸自己的思想,符合逻辑,提升审美素养,这样,用一定的表达手法达到自圆其说即是一篇佳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