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趋显示出其重要性。经过研究得知,很多学生心理状态出现偏差和家长有直接关联,和家庭的亲子关系息息相关。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启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小学;家校合作
引言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长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机制,是建立健全现代教育体系、办好教育事业所无法回避的课题。对我国家校合作研究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经验,揭示不足,明确未来发展趋势,对促进中国特色家校合作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人类功能的积极方面,更加全面地了解人们的积极情绪、积极行为和积极的人格特质等。在积极心理的影响下,个体能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提高创造力以及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个体通过找寻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进而从中获得乐趣,以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生活中,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幸福水平。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表明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这与积极心理学中的培养积极品质相吻合。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也使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反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应该融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并重新定义它。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健康课应将学生视为独立的发展个体,注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教师需要塑造师生平等的、有情境性、互动性、体验性、学生可以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是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重点。积极的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对于在校的中小学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肯定和赞扬是很重要的。中小学生处于不同的生理发展阶段,教师需要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注,《纲要》曾明确指出,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更需要关注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自信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对于中学生,教师则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创造创新、积极情绪情感、道德素质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启示
3.1短时间快速的干预计划
通过一系列长期的课程活动干预来提升希望的研究较多且效果良好,但少有研究探讨是否可以在较短时间快速提升学生的希望感。研究者行了一项90分钟的干预计划,旨在探索快速提高学生的希望水平的可行性。参与者随机分配,其中实验组接受希望干预。实验组的学生首先听了一个讲座,接受关于希望理论(即目标、路径和动力思维)的心理教育,并对接下来要进行的“希望图表”练习进行了解释。然后,他们在指导下完成基于希望的“希望图表”练习,在这一阶段他们需要写下目标,并写出可以实现目标的三个具体步骤。他们还被要求写下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维持动力的方法。接下来,以这个图表为指导,参与者进行了希望“可视化”模拟练习。参与者闭上眼睛,想象在希望图表上通过具体的操作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项练习的一个重点是体验的真实性,因此,要求参与者尽可能使整个过程形象生动。教师可以口头提示并鼓励参与者使用所有感官去体验过程的真实效果。
在这个练习的最后,参与者被引导去看到自己完成了目标,感受到积极的情绪并增加动力。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希望干预组的参与者希望水平有所增加在一个月后的回访中,希望干预组的学生表示其有更强的动力去为了完成自己提出的目标而努力。
3.2长期系列课程的干预计划
基于优秀品质(characterstrengths)培养的积极教育已被证实对提升学生希望感有效。研究人员对38名小学生(平均年龄10.7岁)进行了初步研究。培养计划包括8次小组辅导,每次45分钟,6个月内完成。培养计划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意识,并通过VIA测验明确个人的优秀品质。在课程的第二部分,学生们接受培训,以认识自己的优势,并利用其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将该阶段的重点放在培训学生明确对个人有意义且能够实现的目标上,并寻找可靠的方法,运用自身的优势以实现目标。第三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有计划地调节好从制定目标到开展行动,再到实现目标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对不理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分享成果,并共同反思所学到的东西。最后,学生们完成了一封“来自未来的信”,信中描述了他们最优秀的一面,重点关注他们的需求和价值观是如何得到满足的,并找到了解决方案,让所有他们想发生的事情都得以实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相应的培训,学生的参与度和希望水平均显著增加。基于希望理论的积极心理干预计划的效果也得到了证实。研究者将68名9—11岁中国香港的小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8人,以小组形式进行每周1次、共8次的希望与感恩主题的干预,每次90分钟,对照组未进行团体干预。该项目整合了希望和感恩干预的关键要素,并将游戏和小组合作策略与小学生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干预计划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通过第1~2次的活动,小组成员要彼此熟悉,达成共识,制定小组目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更好地设定目标。第3次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寻找不同的办法来实现目标,培养路径思维能力。第4次活动旨在通过游戏培养学生获得实现目标的动力。通过第5~7次活动,促进自我欣赏与感恩,承认并鼓励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第8次活动总结并回顾收获。研究结果发现,通过积极心理干预计划,实验组学生的希望和感恩水平显著提升,而控制组的结果无显著变化。因此,有理由认为,当积极的心理干预教给学生增加积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方式时,它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当前的情感问题,并增强他们应对未来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结语
在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积极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学生接纳自我,提高战胜挫折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挫折情境,培养积极人格特质,对学生进行挫折预防教育,使其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最后,家校应该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全方位、高效率地开展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如课程评价改革、课堂形式多样化和校园建设的丰富性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通过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品质,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葛楠.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J].高教论坛,2018(9):24-26,40.
[2]王雁,赵静.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02).
[3]赖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夏江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5):37-40.
[5]汤妮,汤燕.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