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最突出的亮点是将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凝炼成学科核心素养;将课程结构优化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将课程内容具化为18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都以任务群的形式反复出现,足见其地位与作用对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可替代性;将整本书阅读设为课程目标,做为重要任务,纳入教学内容,列入评价指标,其意义至少有三点:一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三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相比,最突出的亮点是将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凝炼成学科核心素养;将课程结构优化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每类课程由若干个任务群组成;将课程内容具化为18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又由若干个学习专题组成;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设置了学业质量评价的五级水平,对每类课程学习结果应达到的学业质量等级作了基本要求。
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都以任务群的形式反复出现,足见其地位与作用对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可替代性,其中在必修中明确其学分为1个学分,18课时的学习量,所有学生必须修习,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中虽然没有设置学分和学时,但是给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将整本书阅读设为课程目标,做为重要任务,纳入教学内容,列入评价指标,是现代语文单独设科近120年以来的首创之举。国家如此重视整本书阅读,我想其意义至少有三点:一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三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一)世界正在走向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非常重视阅读(包括整本书阅读),在引领社会成员热爱阅读、崇尚阅读方面持之以恒地做出了多方面努力,厥功至伟。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倡导社会成员人人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其目的就是希望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崇尚阅读,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艺术、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每年的这一天,世界许多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二)中国阅读现状堪忧
有人做过世界主要国家阅读书籍数量的统计,排名第一的是以色列,人均年读书约为64本,据说以色列也是全世界唯一没有文盲的国家,犹太民族历经磨难却聪明智慧、善于经商、科技发达、大师辈出,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都是犹太人,犹太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0.25%,截至2019年,在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一共917人中,犹太人有154人,在诺贝尔奖的119年历史上,犹太人的获奖比例高达约17%,这些数据的背后肯定离不开他们崇尚阅读的习惯和从大量的阅读中汲取的知识、力量和智慧;日本人均年读书约为40本,居世界第二,在公交车上、地铁站里、候机大厅,绝大多数日本人静静地盯着的是书本而不是手机,截至2019年,日本共有2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21世纪以来就有19人获奖,平均每年一位;法国约为20本,韩国约为11本;而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中华,扣除教科书,人均年读书量还不到1本。
阅读改变人的命运,也在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
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时代,同时也进入了全民大阅读时代,不愿阅读,不会阅读,不重视阅读,终将无法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一)关于语文核心素养
2017版课标,重构了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系统,把语文核心素养界定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2017版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
这四者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也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基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整本书阅读的作用
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的。积累的主要途径来自阅读(包括整本书阅读),来自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不论是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思想的积累,还是语感的习得,都必须在大量的阅读(包括整本书阅读)实践基础上才能实现,只有在大量的、积极主动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才有语言的建构,也只有语言的建构,才有语言的运用;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也就没有运用与建构。
同时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维度之间关系来看,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是其它三个维度的基础,所以说整本书阅读是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础的基础,换句话说没有整本书阅读,语文的核心素养就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蘅塘退士(即孙洙,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乾隆十六年进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原序中:“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其实强调的就是大量的阅读、积累,然后习得语感、主动建构,最后形成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
胸藏万汇,方有妙笔生花。
三、着眼学生未来发展
整本书阅读,在开阔心胸视野、丰富知识积累、建构言语经验、启迪聪明才智、夯实文化底蕴、提升思维品质、修炼精神气质等诸多方面都将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锲而不舍,必有成效。
(一)关于PISA测试项目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项目,即“国际学生能力测试”项目,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举办的大型国际性教育成果比较,以纸笔测验的形式主要测量对象是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龄在15岁左右的学生在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的表现,从而了解学生是否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PISA首次举行于2000年,而后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评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2015年的测试结果是:新加坡总体排名第一,二到十名分别为日本、爱沙尼亚、台北、芬兰、澳门、加拿大、越南、香港和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地区联合体。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4万名15岁学生参加了这次测试。
中国以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地区联合体形式参与2015年PISA测试,其中共268所学校,近1万名学生、6000多名教师参与本次测试,总体排名为全球第十名,其中阅读测试获得494分,全球排名第27位;数学测试531分,全球排名第6位;科学518分,全球排第10位。
由中国教育最强的东部的四个省市组成的联合体参加测评,阅读能力和较强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如果选择中国中西部省市参加测评,结果可想而知。
结语
学生只有具备核心素养,才能够适应未来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世界的未来。
学生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学生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全民阅读代言人”、当代教育家、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伴随着人的成长,阅读素养决定学生的精神气质,决定学生的核心素养,决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学生的未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点燃我们生命的亮度,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修炼我们生命的力度,夯实我们生命的厚度,提升我们生命的高度。
参考文献: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