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市 100006
摘要:有人曾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城市,那么你可能首先需要参观它的博物馆。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与社会文明的标志,很多博物馆也是当地城市的心脏。它使我们在现代与历史的对话间得到共鸣与新生。而博物馆设计中公共空间的合理和有效利用,不仅有利于博物馆更好向观众进行藏品和文化的展示,更有利于观众在游览博物馆的过程中便捷地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最佳游览体验。文章在此背景下,针对博物馆设计中公共空间的利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设计;公共空间利用
博物馆产生之初,作为“社会文化珍品的总汇”之所,收藏和研究被视为其最重要的职能。渐渐地,人们认识到博物馆还肩负着哺育社会、教化社会的责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定义为“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教育的职能被提了出来。1916 年,吉尔曼提出了“博物馆疲劳”一词,专门描述观众参观博物馆数小时后身心疲惫的现象。1933 年,梅尔顿曾针对“博物馆疲劳”现象在美国的博物馆中进行过一项心理学研究。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分析引起疲劳的因素,探讨解决的办法。比如,合理的参观路线和明确的标志牌能有效缓解观众的疲劳;改善博物馆设施,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休息座椅;依据人体高度,设计展品的陈列高度;改善博物馆内的通风设备,增加新鲜空气的流通,因为浑浊的空气易造成观众的疲劳;展览中以差异化的标识、色彩,减少观众的视觉疲劳等等。这些经过研究人员详细论证的成果,受到博物馆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运作中实施。法国卢浮宫的负责人曾说过,卢浮宫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尽可能多地吸引各国游客,而是如何善待观众,如何为参观者提供精妙绝伦的参观体验。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时,博物馆开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观众感受,使其在博物馆享受高雅文化艺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思想上的提升,而且能在精神上感到快乐和满足。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截至 2019年底,全国博物馆已达 5512家。博物馆数量的增长,使得博物馆人开始关注博物馆质量的提升,将观众的便利、需求和满意度放在首位,采取新方法、新举措,改进博物馆的工作。一是展厅设计平面布局应做到次序性强、看得全,要极力减轻观众的疲惫程度,一主次通道的宽度要适当,应契合消防、捍卫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二是长于发现并合理使用新资料、新工艺、新技术来发明新颖的空间方式,立面展强的造型应简练,具有明显的个体。三展陈内容的组织应力求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环绕展现主题,建立展具、照明、装饰、资料、工艺体现媒体等规划要素。三是展厅内的展陈、图文展板、标题文字、视频影应当从工程学的视点,充沛照顾到视觉生理在视觉、视界、视角、视距、视觉容量、视觉感知度等方面的舒适度。一个好的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留给观众的是清晰、强烈的印象。简洁、明快是吸引观众的较好办法,照片、图表、文字说明应该明确、简练。此外,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中一定要有突出的亮点,通过造型、灯光等手段突出重点展示内容,或通过单独陈列、利用射灯等手段突出、强调重点展品。和会展设计不同,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由于是室内的,长期固定的,所以更要注重材料的选择,企业展厅设计体现的是企业的实力和品味,因此在选材上很有讲究,合理并创造性的应用新工艺新材料,很大程度上会提升展厅的整体效果。而博物馆公共空间空间,基本只能选择一些简单的饰面。
良好的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能更多地展现博物馆展品的特色,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多数时候,观众真正有时间停下脚步,听听工作人员的解说,这类参观者并不会许多,一些观赏者也是走马观花。首要在于展厅设计,规划师都很直观把博物馆的信息都给展现出来。在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时,还会依据产品属性做有用分布,像互补物品会相邻来摆放。
如今,各国博物馆针对“博物馆疲劳”现象,开始了打造博物馆公共空间,提升观众参观感受的新尝试。据研究,绿色植物能帮助人类释放压力、缓解疲劳。当绿色在视野中占据 25%时,人们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对于缓解焦躁、稳定情绪有着积极的作用。于是绿色植物进入了设计师的视野,开始大面积出现在博物馆的室内、外空间。例如英国众多博物馆开始重新规划过去未充分使用的院落,我国南京博物院在“呼吸——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展中,在院落中央的水景上,布置了反映江南水乡特征的展品“梦莲”。在东侧草坪上,放置了意蕴竹林七贤的展品“七贤”。观众从博物馆大门进入展厅之前,会在“梦莲”“七贤”面前停下脚步,感受江南传统文化特色。在户外空间,南京博物院利用中国传统的绿化形式,在大片的草坪上点缀树丛,并根据四季鲜花的色彩和香味有选择的种植,保证庭院里四季都有不同的鲜花盛开。这样,博物馆室内外空间因展览融为一体,既消除了观众的视觉疲劳,增加了观众参观展览的愉悦度,又增强了观众对展览的心境感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科学技术已经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凭借独特的数字展示功能在大众眼中绽放异彩。传统实体博物馆最大的优点是具有真实性,但也存在局限性。首先,实体博物馆在空间布局上受面积所限,馆内许多展品无法一一展出,即使展出的展品也很难传达展品的完整脉络信息,导致观众索取展品信息时中断,不利于完整地获取展品信息。如果遇到大型、大体量的展品展出时(古生物化石、建筑构件等),将不得不以图片形式展示,无法获得实物震撼感的展示效果。其次,在展品的陈列布局上,传统实体博物馆陈列方式较为死板,影响了观众自主性的观感体验。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移动设备逐渐普及,更多新颖展示形式吸引着年轻群体。与传统博物馆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博物馆信息潜在无限化,在文字和图像以及音频、视频文件中体现;用户可以实现全自主的操控体验,在自由自主的参观模式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不受时间、地点影响,可以自主选择在数字博物馆中看什么、去哪个展区等;在选择参观访问终端时,可以更加便捷地利用电脑、PAD、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参观浏览。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固定沉闷的艺术品通过数字博物馆展示“跳动起来”。因此,针对博物馆设计中公共空间的利用,除了传统的设计思路外,未来还应该向虚拟化博物馆的设计思维靠拢,而这些尝试是博物馆为提升公众服务质量所做的又新探索,要以观众舒适参观为前提,顺应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代表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资料:
1许凯,Klaus Semsroth .“公共性”的没落到复兴——与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对照下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2013(3):61-69.
2朱文彬.浅谈传统装饰图案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7(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