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计在小学数学上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5期   作者:曹连强
[导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一味地交给学生各种各样的书本知识,还应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适时发出提问,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 创设宽松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课时,教师在选择所使用的教学教具、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时应该把学生的兴趣考虑在内,同时设计教学情境时应选取一些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设置悬念的情节,情节内容多样化,可以是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等。只有在这样一个充满悬念的情景里,学生才会充满好奇心,唤起学生对情景里面未知问题解决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准备吸收消化新知识的良好心理状态,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去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进而指导学生自觉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把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真正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代表了数学这门学科既取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素材选取。如教学“乘法综合应用题”时,可以借助《武大郎卖饼》的故事:武大郎家有着祖传的烙饼技术,饼脆且味道鲜美,武大郎的烙饼已经传遍四邻八舍,这一天武大郎烙了很多饼,准备去卖时,突然听到官府捕头来信说武松犯事,要处死想见武大郎最后一面,武大郎急匆匆的去了府衙,有个经常买武大郎烙饼懒汉,听说武大郎去了府衙,家中无人,便升起贪念,爬进窗户,偷吃了5个烙饼,第二天懒汉见武大郎还没回来,又爬进武大郎家,偷吃的饼是第一天的2倍。请问同学们,懒汉一共偷吃了多少个饼?设计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故事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他们处于一种自觉探究学习的状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第一天吃了5个,第二天吃了第一天的2倍,即5的2倍,5×2,因此共吃:5+5×2=15(个)。
二、 提问应把握关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一节课的关键是什么,即知识内容的关键部分,易出现误解的疑难点以及探究规律时的及时设问。只有在这几个关键处提出问题,才能突出整节课的重点内容,使难点转化为一步步易解决的知识点,解决掉学生学习的盲区。如,在讲授“平行四边的面积”这节课时,教师学生指导动手操作,通过剪、移、拼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和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那么问题是长方形的面积到底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两个问题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个知识点的关键,如果顺利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后面的求公式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所以必须在授课的过程中恰当的提出这两个问题。①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分为两部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通过平移将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拼接成一个长方形②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平行四边行的什么呢?跟它的底和高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③怎样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通过恰当的提问和动手操作时的直观观察,学生马上推理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在知识的关键处设疑,有助于学生少走弯路,找到有效快速学习的捷径,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更有成就感,且乐于积极参与到之后的学习中来。
三、 提问应具有开放性,培养学思维的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时应兼具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养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同时拓宽思考的深度,而不是停留在问题的浅层次上面,这不仅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抽象概况问题有很大的益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例如:在四年级讲授小数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用0、1、2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小数?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十几个满足条件的小数(0.12、 0.21、 2.10、 2.01、 1.02、 1.20、 10.2、 12.0…… )然后对小数进行分类,一类是一位小数,另一类是两位小数。在这一题里面学生需要注意的是“0”也可以作为整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兼具全面,既要培养学生们的求同思维也应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因为如果教学过程中始终灌输的是求同思维,那么将来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是一个失败品,只懂得机械学习不懂得灵活贯通。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必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这才是国家需要的人。所以在设计问题是,除了需要兼顾题目的多解及多变性,还需兼顾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只有这样才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在听评一位一年级数学教师的一节关于找规律的课时,教师给出了下面的题目,填数:__、__、__、7、__、__、__。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想问题,最终给出了三种出人意料的答案。有的学生从一个一个地顺着数和倒着数来填;有的学生从单数考虑顺着数、倒着数;也有的学生三个三个地顺着数、倒着数;更有学生想到这样填:2、3、5、7、12、19、31。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意外的精彩让教师始料未及,同时学生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大胆质疑、思维碰撞、积极探索,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提问时遵循由易到难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整体探索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同样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提问也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客观规律。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一味地停留在简单层次上面,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致使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提问时应该设置一定的梯度 ,使学生们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喜悦且接下来的提问都与前面的问题相联系,只是难度上有了新的要求,这里应该着重指出的是难度应该适宜,如果难度太大的话,学生由于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同样也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师设置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时,不应直接呈现,而是把这些问题逐步地分散成一个一个的小知识点,这些小知识点围绕着难点进行逐步展开,由易到难,互相联系,使学生思考问题时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依次进行,进而对难点即呈现的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例如:在讲授“长方形的周长”时,先指导学生测量长方形的长、宽,找到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的关系。然后向学生发问:1、长方形的周长用它的长和宽怎样表示?2、如果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能否求出长方形的周长?3、如果只知道长方形的长或者宽,能否求出长方形的周长?4、你能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总之,课堂提问在保证其科学性的同时还应兼顾其艺术性。良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还能在学习的同时享受由数学学科带来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对所要提出的问题的合理性,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来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位置着重在知识与知识互相联系的关键处、误区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课堂也就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河南省滑县牛屯镇聂家寨小学
        曹连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