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的分配有一定的条件,就是在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是生蔬的,其余都是熟练的, 这样就能把注意力集中指向于这个生蔬的对象或活动上,其余只需稍加注意即可。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分配注意力 吸引注意力
小学数学课堂注意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愿望时所产生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需要得到满足,就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教师丰富的情感,具有感染力,这感染力是开启学生心扉的最有效的钥匙。教师的教学,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研究、探索,对偏见谬论的鄙视、厌恶和鞭策,都能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增加他们的理智感和求知欲,即教师在任何场合下发生的情感,都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用什么办法改变乡村教师“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呢? 精心设计学生数学课堂注意力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基础思路,可以让每个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动笔和积累,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从而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
注意的分配乃系指在复杂的活动中把注意同时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教师的数学教学工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注意的分配能力,关系到教师工作的成败。苏霍姆林斯基把注意的分配喻为教师教学技巧的顶峰,这话并不夸大。如果教师注意分配能力强,就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言语、实验教具、图画图片等教学手段的作用,就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小学的数学图形内容课堂教学,教师能够边讲边动手操作,边画黑板边讲解,讲到那里演示到那里,这要比预先绘制好的挂图效果要好。因为,这样可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能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使学生能以多种感受参加活动,在大脑形成多层次的神经联系,相应地培养了学生的分配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就是教学的直观性,做到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实验证明,这样做会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有的新老师,很不重视注意的分配,就算能分配,也还是力量薄弱。表现在研究教材不够深入,不烂熟,虽然学校也强调要先写好教案然后才上课,但没有经过一番苦功,照教案的模式写下来,上课照搬照讲,甚至‘生吞活剥,因此也发生过第一课时读错第二课时的教案,待发觉时,时间已过半,,如离开教案,根本就无法上课。教学失去主动,成为教案的俘虏。课堂注意力的分配是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注意力分配能将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探索,也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怎样才能把注意的分配做好呢?
(一)要把教材准备得非常充分。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的分配有一定的条件,就是在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是生蔬的,其余都是熟练的,这样就能把注意力集中指向于这个生蔬的对象或活动上,其余只需稍加注意即可。这里所说的熟练,指的是对所教学科的内容及其知识结构,完全能掌握,,分清重点难点及关键所在,这样能把注意集中指向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个别学生感到哪些难于理解、记忆的,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解释,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的能力,发展其智力。有经验教师告诉我们,备课固然要博览群书,扩大注意范围,增加知识的广度,重要的是备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知识水平讲课。有些老师就是备课方面不够认真,教材不熟练,让课时顾得教案又忘记了学生;顾得照教案提问某个学生,又忘记了听这学生回答时是否正确。
这种情况,无非是分配能力薄弱的表现?
(二)练好各种数学教学的基本功。
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绘图实验操作能力,注意分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情绪的感染力等等。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这些基本功越过硬,注意的分配就越强,获得的教学效果就越好。有一位特级教师在一次讲课中,观察到一个学生烦躁不安,屁股左右挪动,他推断她一定是在课间休息时,只顾玩耍忘了上厕所,于是主动让她离开教室,结果,这个学生回到座位后,学习情绪非常高涨。这一事实说明,教师的教学机智与注意的分配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熟练教材,教师就可以有意无意地把注意力分配到学生身上。从学生的外部表现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在教课过程中,看到学生眉头紧皱,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话讲得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或者用词生硬,学生难于理解的表现。又为学生楞楞地双眼圆瞪,这正是听得入神的表现。如果全班学生都是眼睛黑亮,”说明此时接受能力最强,注意力最集中,教师可以痛痛快快地继续讲下去;反之,学生精神不振,就不宜进行那些难于理解的知识,应进行辅导性的讲解,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所以有人说,教师应该“眼观四方,耳听八方”是有道理的。如果只顾平铺直叙,照本宣科,顾不了学生的反应,势必导致教学土的死气沉沉。这样又怎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呢?
(三)要学习心理科学,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要做到这样,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需辅之以课外交往。如乐意和他们交朋友,洞察他们的感知、记忆、情感、意志及思维规律。课外了解有助于课堂教学,如对一些“调皮”学生,课堂上要“瞄准”他们,一旦发现他们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露头,就要立刻还之以严厉的目光,示意制止。对于那些家里发生不愉快事情或自己学习上的失利情况的学生,在课堂上常以关怀、同情、体贴的目光注视他们,使他们感到教师的亲热可爱,恰像一股暖流从身上通过,全身的神经细胞都感到温暖起来。总之,教师要把全班学生纳入自己得注意范围内,防止把眼光只分配在少数尖子或差生身上。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保持饱满的精神和正常的教学情感,精神饱满,声音洪亮,言语清晰,生动有趣,可以活跃学生的情感。注重集中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情感越进入角色越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的情感不正常,就算是知识很丰富,教学水平很高,教学艺术超人,也不能发挥教学中的各种智能。有些师范学校的实习生,备课很认真,翻阅大量资料,请教老教师,几次修改教案,几番试教,但由于缺乏正常的情感状态,所以一上讲台,在众目睽睽之下,顿感惊慌失措,想好的话忘记了,言语结巴了,顾得讲来顾不了看,板书照教案抄,讲解照教案读,谈何良好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都受着主体情感的影响。如果人抱着积极平静、满怀信心的饱满精神去讲课,教师的智能会得到充分发挥;相反如果带着消沉、烦躁、应付,甚至对立的情感去讲课,就获得相反的效果。不但如此,而且这种情感,又会感染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而是有他自己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他要凝聚注意力考虑教师所讲的内容,理解它的意义,要记忆所学的教材,回答教师的提问,有些优秀学生,甚至还能发现教师所讲的错误所在等。如果他们的情感不正常,或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又怎能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呢?相反,如果教师能控制自己的情感,言谈举止,也会感染学生,使它们处于良好的智力活动状态,把智力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还愁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