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5期   作者:梅德清
[导读] 新课标对于高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了解物理学规律,
        摘要:新课标对于高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了解物理学规律,在提升其物理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在众多高中物理课堂教育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被证明是一种能够充分满足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策略,但是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部分教师在实际操作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理由,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全面发挥。所以对实践中存在的理由进行总结,并通过针对性措施加以完善,无论是对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对相关理论成果的丰富,都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引 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教学在课程实施中应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很显然,要做到这一要求,有些教师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1 高中物理小组合作教学存在问题
        1.1 缺乏合理的评价手段
        合作学习效果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所以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对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无疑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不过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并没有构建起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既无法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优势,又无法及时发现合作学习中存在的理由,最终反而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
        1.2 未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以往的实践经验表明,很多学生由于未形成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全面认识,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喜欢直接挪用他人成果而非独立深思,这种现象的存在既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原理,也不能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另外,部分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虽然有参与小组讨论的意愿,但是受知识理解不到位的影响,只能选择盲目跟风,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自身成绩和实践能力。
        1.3 偏离合作学习的初衷
        虽然新课程的推广已有时日,但是在成绩决定一切的高考压力下,高中师生都倾向于提升考试成绩而非动手能力。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无法全面实现自身的教学目标,容易演化为高强度应试教育的另一种形式。这样一来,学生的个人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发展,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2 小组合作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2.1 按层次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要注重小组人员的配置,组建合作小组时以方便师生、生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作为出发点,要考虑日常教学和学生合作学习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性别、身高、学习成绩、性格、爱好等进行全面调查,然后以A、B、C、D四个层次合理搭配,组间基本保持水平程度一致,性别搭配合理,兼顾身高由矮到高。当小组和座位安排好以后,短期内不更换,每月轮转一次,确保小组均衡发展。这样,合作学习小组才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和长效性。
        2.2 变平庸合作为深度参与
        合作学习目标应该是促进每个学生健康、自然地成长。教师为了解决“平庸合作”,备课着力点应该放在确定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哪些内容应该对话、合作。

如在“平抛运动”这一节课中,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水平竖直方向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就能够解答相关的问题,而关于平抛运动中下落高度与射程的关系,如果让学生自主完成,有较多的学生无法单独完成,少部分同学可以自主推导出来,这个时候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教学中安排5~8分钟的教学任务,让4~6人的合作小组参与,观察学生是如何参与的,突破口平抛运动的时间计算是谁提出并推导出来的?优等生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学困生有什么收获(自主学习中没记住的知识点受提示能记牢吗)?执笔的学生记录的是自己的观点还是复述某个同学的观点还是小组合作的观点?发言的学生和执笔的学生是同一个人吗?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研究的重点。如果把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具体到每一类人甚至每一个人,这样的合作学习就能让更多学生都参与进来。
        2.3 树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
        有的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中,往往将自己置身于事外,在讲台上观看各组讨论,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因为有许多程度较差的学生或是性格比较内敛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往往是被动学习,一味听别人的意见,而不动脑思考。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群体讨论中去,鼓励不善于或不爱发言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和学生平等参与和互动,强调自己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4 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增加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
        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很多学生都有一种感觉,初中物理只要弄清楚了基础的知识和概念,并多练习,物理学习的问题就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高中物理却并非如此。很多情况下,学生看似是知道了一个定理,但是并不清楚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该定理。所以往往遇到习题的时候,仅仅是知道定理和公式却不会灵活运用。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更加牢固,学生对知识的一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不断把这样的认识运用于实际的学习之中,获得真正提高。
        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时,很多学生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都记得非常清楚:“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并牢牢地记住了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但是这样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呢?其实不然,那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教师可以要求物理学习小组就“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进行讨论。如,“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这里所讲的“惯性参考系”在物理的学习中我们所知道的参考系有“静止、运动”两大参考系,静止又可以分为相对静止和绝对静止,而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那么在这些参考系中,有哪些是惯性参考系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学生会发现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是指“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同样学生还会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等)、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这一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就有一个比较清楚地了解。同时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激烈的争论,会有意见的分歧,但是大家通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形成大家都认可的结论。学生在这样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将知识得到很好的吸收和理解。
        3 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高中学生物理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参考文献:
        [1]小组合作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刘玉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
        [2]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刘静.湖南中学物理.201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