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引导初中生在思维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数学思考力。因此,在进行数学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具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潜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有效激发初中生数学思考潜力的教学策略,以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思考潜力;教学策略
引言
数学思考渗透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教学目标的每一环节,对初中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因此可以逐渐掌握数学的本质和规律,减少机械、被动地学习,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1]。初中数学的课程目标也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潜力,以提升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入课程内容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潜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初中生的数学思考潜力
数学学科对思维逻辑有较高的要求,每一步骤都需要通过严谨的推算,单靠感觉难以完成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2]。大部分学生在分析数学问题时,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深入问题的探究,也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导致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为了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调动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核心问题的探究,也就是数学课程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容易出错和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可以创设有关数学核心问题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不但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还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对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意识的提高,能改进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方式。
以“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图片展示,从而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形状都是四边形,比如课桌、投影幕布、黑板等等。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演示:将处于相同平面的两个三角形相等的边对在一起,可以组成一个四边形。教师提问:如果有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你能拼出四边形吗?在拼出的四边形中,有哪些属于轴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中心和对称轴。探究所有拼出四边形的对边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初中生带着教师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从而总结归纳出平行四边形使特殊的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等性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初中生的数学思考潜力,从而有效提高数学的课堂质量。
二、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以激发初中生的数学思考潜力
数学有很多知识和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比较抽象,加大了学习的难度,部分学生在思考和解决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却没有显著的效果[3]。
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授课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不仅能有效激发初中生的数学思考潜力,还能使初中生有效掌握数学课程内容的重难点,显著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
其中,操作学习是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三角形”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需要初中生掌握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条件经常会隐藏在题目之中,学生在解题时也容易忽略和遗忘。因此,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长度分别为4cm、5cm、6cm、10cm的4根小棒,使学生进行操作探究,任意选择其中的三根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并将探究结果记录下来。结果显示,4,5,10和4,6,10为一组时不能围成三角形,而4,5,6和5,6,10为一组时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三角形的三边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和思考,发现4,5,10一组中,4和5组成的两边和小于第三边10;4,6,10一组中,4和6组成的两边和等于第三边10,而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中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借助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同时通过学生的操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不仅能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并且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合生活经验以激发初中生的数学思考潜力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师较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在初中数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课程形式较为单一。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对学生实施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思考,这样不仅有助于清除初中生在学习和思考数学问题时碰到的思维障碍,还能加深初中生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激发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潜力。
以“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思考:你能在这间教室里找到那些相交线和平行线?学生通过对教室的观察,找到了黑板上下是两条互为平行的线,教师的各个角落有很多相交线等。通过数学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激发初中生的数学思考潜力。此外,初中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和生活进行反复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发现、提出、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思考潜力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一项长期工程。因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授课过程中,激发初中生的数学思考潜力和培养初中生的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潜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亚军.激发初中生数学思考潜力“三策略”[J].中学数学,2020(12):68-69.
[2]李宾,张徐慧.例谈数学思考力[J].中学数学,2018(20):47-49.
[3]程伟伟.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力的培养探究[J].知识经济,2017(2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