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料是高中教师进行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行塑造和更新的基本素材和对象。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进相关史料,能够让学生真实的,更加直观的感知历史,体悟历史,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地运用书本中的史料,并且进行相应的补充,使得学生通过史料辩证地看待历史,以此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文章基于此点,对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和分析,旨在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 历史教学 史料教学 策略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行,历史的考试标准也不断在发生变化。学生对史料地运用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标准,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理解历史已经成为新课标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实现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下,历史高考试题中,重点考察了学生对史料分析的能力,并且所占据的分值也逐年加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对史料教学的运用和深入探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立足历史课本,有效整合,循序渐进
对高中学生而言,他们主要接触的史料是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文字史料,顾名思义,就是以文字的形式记载的历史资料,主要分为原始史料、撰述史料以及文艺史料。这三种类型的史料都能够用于课本教学中,史料十分的丰富和复杂,所以历史教师在对史料的选择上,应该结合课本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和筛选,并且还要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可以不顾及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选择过深的史料,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还会让学生对史料的分析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在对史料的提问上,教师应该遵循“启发性”原则,对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合理,值得推敲,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对史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析。这样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以此充分地发挥史料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深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悟和历史思维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让今人以史为鉴,切勿重蹈覆辙,进而使得学者称为有思想的人。所以对同一个历史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答案,由此教师应该摒弃传输答案或者权威性解释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在一些较难问题的理解上,补充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的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而对于一些书本中比较生涩难懂的,或者学生无法以现代思维进行理解的课本内容,教师也可以借助各种史料,引导学生以历史辩证的思维去探索和分析,以此印证课本中的内容,不断增强学生理解史实,拓展史实的能力。此外,史料是最能够反映出历史本来面貌的借鉴工具,通过大量地阅读各种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历史,领悟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在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节内容进行分析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彻地感悟当时儒学的繁盛,可以以班固所著的《汉书·董仲舒传》里的一段话作为史料: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这一段史实更加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并且数百儒者参加国家政事,说明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首肯,从而广泛地流传,而儒者成为了汉朝官员的主要构成部分。
三、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对理解分析题的解答能力
高中时期,学生对文言文已经不再那么陌生了,所以对一些文言文的史料分析并不是那么困难。在对史料进行分析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致地阅读文言文,进而提取中间的关键词,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再仔细地审题,认真阅读史料是解题的基础,而仔细审题则是解题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拿着史料清晰地理解题意,找准题目的考点,分析出史料与题目的关联之处。最后在解答的适合,要紧扣问题的核心,切勿离题万里,这就需要学生对史料里面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和概括,这样才能做到解答语言的准确清晰,逻辑严谨,层层突进,直击重点。
四、重视教材中的插图,并且进行有效的运用
图文并茂是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在历史考试中,对图片史料的选择都会选取教材里的图片,只有对教材中的图片有了清晰的记忆和理解,才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率。例如在西方文学史的理解分析题中,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文学家,为了提高考试的难度,会直接将一个时代代表作品的图片进行截取,让学生根据图片分析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对当代背景下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也有可能将多种图片进行比对,分析出时代背景,进而对当时背景下的经济或者政治做出相应的分析。所以在史料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插图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不断地探析中,丰富自己的史学积累,并且在对历史题的解答中,能够灵活的运用和分析,以此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戴羽明,范英军.对历史教学中史料甄别的实践认识——高中历史新课标教学策略探微之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02):24-27.
[2]王丽霞.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