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积极心理暗示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5期   作者:黄宝龙
[导读] 对于初中生而言,本身处于自我认识感强烈的年龄阶段
        摘要:对于初中生而言,本身处于自我认识感强烈的年龄阶段,对于自我情绪缺乏一定的控制能力,容易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且无法通过健康的渠道发泄,进而诱发心理疾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积极心理暗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探讨其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暗示;初中体育;健康教学
        引言: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对于学生心理帮助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展,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得对于心理问题的“答案”,解开自己的心结,从而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而积极心理暗示,则是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对健康心理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何合理运用,是当下教学的关键,也是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通过心理暗示,树立学生自信心
        学生拥有自信心,能够在面对事情时,积极的看待事物发展,避免过于消极的情绪占据心神,而自信心的树立,主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心里暗示,来实现这一目标,但积极心理暗示需要结合具体教学来论述。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主要从是三个方面来开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通过体育锻炼,强化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够放松在学习过程中较为紧绷的神经,身心放松便于感受积极的力量[1]。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判断学生基于自身身体素质与个性喜好,对于不同体能训练的偏好程度,来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取成就感,从而为树立自信心奠定基础。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具体可通过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立,来实现对于学生的积极暗示,如对于平时课程中表现比较好的同学,提出表扬,形成鼓励,从而慢慢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借助心理暗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积极心理暗示不是学生和教师的单一互动可以完成的,心理暗示来自于很多方面,而学生平时所接触的人当中,可以分为两类“同龄人”和“非同龄人”,其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与“同龄人”的接触,从而产生积极心理暗示,疏导心理问题。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其一是通过一些团队合作游戏,来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与同龄人的接触,进而产生积极心里暗示。

如开展篮球对抗赛,形成不同小组之间的对抗,同一小组内的成员需要展开沟通,而不同小组内的成员之间也同样会进行战略接触,继而形成对抗。对抗赛过程中,学生逐渐对于同一小组的成员产生信任感,进而形成来自于团队的积极心理暗示。其二是围绕学生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体育课程而言,学生都会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如打羽毛球,有的学生习惯于双手握拍,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单手的挥动力量,两种本身都是学生个人的行为习惯,并不会对于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和身体产生影响,教师不必过于刻板纠正,给予学生一定的个人空间,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个性,通过个性吸引个性相同的“同龄人”,进而彼此产生认同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三、形成心理暗示,克服挫折积极向上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有一些相对而言较难的体育运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而对于学生而言,想要完成这一类体育运动,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次应当具有挑战困难,克服挫折的决心。然后,实际上,如果没有合理的心理引导,学生很容易反被挫折所打败,认为自己不行,成为消极的心理暗示。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解决这一问题。其一是利用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设备,分解较难的体育动作,帮助学生一起克服困难,通过简化动作,逐步完成训练,达到克服困难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做好示范工作,并对于一些高难度动作,引导周围的学生给予某一学生行为上的鼓励,逐步给予学生积极心理暗示,让学生产生尝试的勇气,并进行尝试,只要迈出第一步,并得到对应的肯定,学生很快就能够迈出第二步、第三步,直到取得成功[2]。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或自身身体素质的限制,有些学生确实无法完成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让学生尝试其他较为简单的项目,对于学生自身而言,相对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内容,如对于女生而言,尝试原地跳高投篮,来锻炼自己的弹跳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于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而言,还是对于学生本身的状态而言,融入积极心理暗示,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成长发展都是尤为必要的,但是在不同的场合,要通过不同心理暗示行为的构建,来达到积极向上的效果,且积极心理暗示只是对于学生心理情况的疏导,并非治疗心理问题的医学手段,因此在应用过程中,也要进行一定的判断和区分,不能盲目依赖。
        参考文献:
[1] 朱洪磊.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成才之路,2016(01):83-83.
[2] 袁丽红,曹荣姣.积极情绪体验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02):158-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