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归属于“历史价值观”等之内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要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意识,而且应有能力、有方法将这个教育目标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真正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人才需求的新一代。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想教育;教学;实践
思想教育是初中历史三大任务(基础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之一,也是包含于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这几个核心素养之内的一个素养培养目标。在“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师通过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是其基本的教育职责。
下面,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就怎样组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几点探讨。
一、立足教材确立方向
思想教育是当下教育的核心支点,每个学科的教学都应以落实思想教育为己任。但是,不同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和形式会有所区别,在内容方向上也基于学科差异有一定的差异。比如体育学科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集中在意志品质、协作精神等方面,采用的是通过体育锻炼这种形式;而美术则主要基于思想道德的审美,来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师如果把握不住自己学科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契合点,就容易使教育目标落空,也同时会影响本学科其他内容的教育落实。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首先是要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和方向——怎样找呢?最好的、最便捷的渠道,就是从历史的教材中去挖掘资源和确立方向。这样,就能在保证历史知识等教学内容落实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而不至于脱离学科教学的主体方向。
比如在教“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强调“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来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而且,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就可以同时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信息。再比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时候,教师一边带领学生通过史实分析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又顺便将“和谐发展”“避免动荡”这些科学的发展观传递给学生。
二、生活体验引入教学
初中学生生活阅历比较浅,就造成他们从理论上理解和分析历史存在着感性支撑较弱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同样会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建设。也就是,我们通过教材中纯粹的理论和历史信息去引导学生,他们往往会因为缺少感性经验的辅助,而不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感。这样,就会影响思想教育的深度。所以,基于初中学生的这个认知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时政新闻等引入课堂,通过事实和经验,再结合理论对学生完成思想引导。
比如,将乡土历史文化引入教学。如隋朝是个疆域辽阔、强盛的王朝——教师就可以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们去探讨“我们家乡在隋朝的时候地名叫什么?当时受到了哪些影响?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还从隋朝的统一得到了什么样的益处?”如果地处京杭大运河流域,那么就可以围绕“统筹建设”“全国一盘棋”来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的发展思想;如果是地处边远地区,那么就可以围绕“祖国统一”“和谐大家庭”这些思想进行探讨。
再比如,从另一个角度上,我们还可以借讲京杭大运河的时机,带领学生们结合当前的时政,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铁路建设”“丝绸之路”等交通建设、资源调配的国家政策,引导学生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树立信心、引起自豪。
三、通过历史人物引导
精神思想是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基本属性。从这个角度上说,精神思想的教育最可靠的通道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影响。也就是,精神思想在人之间才具有真实的感召力和可信度。
因而,在历史的教学中,我们通过什么内容来引导学生,其实都不如用人物作为资源更有效。而恰恰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仅是物和事,人的因素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动机。在历史的教学中,富有思想引领作用的人物可以说比比皆是。
比如“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个章节中,就是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线索的历史片段。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从分析李世民这个人物的生平和思想上去获得思想精神的收获。而且,李世民这个人物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上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比如课本中正文提到“(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可以说,从多种思想角度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生从这个人物身上,会得到这样的思考,“只有具有这样的思想,成为这样的人,才可以成就一番伟业,开创一代盛世”。当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李世民的另一面进行分析,如李世民制造的玄武门之变,以及“晚年倦怠政事,贪图享受”给后来中唐走向动乱埋下了隐患。指导学生应从理性的角度理解人物,效仿其正面的、积极的思想,而反对并避免这个人物为权而不顾孝悌、不能坚持始终的问题。
从这个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历史上的人物,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都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资源。而且,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史观等素养的形成。
四、引导学生独立辨析
开头说过,思想教育其实是属于素质、素养教育范畴的,因而,如其他素养的培养原理一样,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以灌输的形式完成。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不仅是要知,而且要达到内心的认同才可以最终内化并体现在其言行上。而要使学生真正将正确的思想理念认同并内化,就不能强迫他们接受,而是要给他们空间和条件,让他们通过自己独立的(包括和同学之间)思考、辨析,自己辨别善恶、美丑。
基于这样的思想构建原理,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思想教育,教师除了正面引导之外,大多是应该是采用较开放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质疑、反对,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争辩和讨论。比如“女皇帝武则天”这个人物,教材中以及当下,对她还是倾向于好评,认为她是一个勤于为政、一心为民的好皇帝。课本上说“(武则天)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显然,这又是一个培养学生正面思想(比如与现在“注重民生”“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等理念是契合的)的好素材。而我又利用这个人物抛出了另外一个话题,“现在我国强调法治建设,强调依法治国。而武则天在当政的时候任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顺便给学生讲‘请君入瓮’这个典故)——结合课本上对武则天的评价,显然她不是为了用酷吏来欺压百姓,而是为了用法制来维系国家长治久安。那么,请大家分组来讨论一下,武则天用酷吏来治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法治国有什么区别?”学生进行了充分讨论、辨析之后,基本可以归纳出几点,“在封建社会,武则天所谓的法治,其实她自己是居于法外的。否则,她篡权夺国本身就可以‘请君入瓮’了”“法治尊重人权,而酷吏显然不讲人权,与武则天以及现在‘以民为主’的思想都是不一致的”……这样经过他们自己分析出来的思想理念,出于其内心,自然就会内化于心。
综上所述,思想教育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以德为先”教育方针下的教育重心。要通过历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几个策略:第一要立足于教材确立思想教育的方向;第二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将生活引入教学;第三利用人的思想性属性注重利用历史人物;第四给学生独立辨析的机会使其思想完成内化。
参考文献:
[1]唐家绍.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 学苑教育, 2010(24).
[2]李元帅, 李大美. 让历史的灵魂触动学生的心灵——浅谈中学历史的思想教育[J]. 读与写:教师教育, 2008(7).
[3]李翠华.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