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游戏在各年龄段体育训练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的作用价值更明显、更多元,符合小学生体育素养建设的需求,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游戏;小学;体育;应用;价值
在体育训练中采用游戏的方式是较普遍的。如在职业体育训练中,也会使用一些小游戏调理运动员的心理或进行放松。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价值要远多于其他年龄段的体育训练。这与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学习心理等因素有关。
一、在小学体育中应用游戏的价值
第一,游戏是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形式,是他们的一种天性,也是其学习、成长的重要渠道。应用游戏式体育教学,适应小学生的兴趣取向,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得到保证。
第二,体育游戏通常具有一定的竞争、合作、规则等元素,因而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素养进行有效培养。这个价值符合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要求。
第三,体育游戏大多具有一定的智力因素。即,通过一些战术、人员布局等可以规避学生间体能上的差距。因而,对培养学生的运动自信以及对其智力发展、创新思维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培养作用。
第四,体育游戏是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分解或精炼。一般是将一个运动项目的部分动作进行了游戏化处理。因而,对于训练学生的体育能力上,游戏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的掌握运动技术细节,提升其运动能力。
二、如何组织好小学体育教学游戏
体育课堂上的游戏必须是为服务于体育教学和培养学生素养发展的,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体育教师组织小学体育游戏,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与教学目标对应
体育课时是有限的,也是珍贵的,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每个环节都应充分高效利用。因而,体育课堂上的游戏千万不能是没有目的的,或者仅是为了让学生活跃一下心情。游戏必须成为教学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训练学生的跳跃能力。那么,游戏的设计就应该与跳跃有关或者就是跳跃运动的某个动作。比如让学生做一个“鸭子走路”的小游戏,就是让学生以深蹲的姿势行进。学生们玩得很开心,游戏过后感觉大腿的肌肉有些酸痛——其实这正是教师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大腿肌肉力量。使其在进行立定跳远时腿部动作的爆发力更强。而如果是在教学生跳远前,让学生进行钻圈或走独木桥,那就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脱钩了。
2. 游戏的样式要丰富
一些体育教师在应用游戏一段时间后,感觉效果不太好。因为学生不如想象的那么愿意参与。其实,这并不是学生们不喜欢游戏,而是教师应用游戏太死板、教条、单一。教师设计了一个接力传球的游戏,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很愿意参与。但第二次还是这个游戏、第三次又是这个游戏,学生很快就厌倦了——其实,不仅是小学生的心理上不太适应这种重复单调的形式,就算是成年人,也会对重复的事情感到厌倦。所以,要想使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保障,教师不能总是按着一个游戏反复用,而是经常变换游戏的内容、形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兴奋度。教师设计一个体育游戏并不容易,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最终才能在课堂上使用,因而,教师们往往有点“舍不得”放弃这个游戏。其实不必担心,我们说体育游戏在丰富多样,经常创新,并不总是要求教师将游戏完全推翻了重新设计。只需对游戏的一些细节进行调整即可。比如上面说到的传球游戏,就可以变换球的类别。这次篮球、下次排球,还可以换成沙包、乒乓球、接力棒。传球的形式也可以由接力变成定位、定向或是定点投掷——只要稍微动动脑子,游戏总能保持新鲜有趣。
3. 设计操作注意合理
所谓的合理,是指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要与学生的心智及身体发育水平相当。因为小学阶段是6年,时间跨度大,而且也适逢学生身心发育的高峰期。几乎每个学年的学生在体能、心理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游戏设计不合理,一方面可能会使学生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可能是起不到训练目的或给学生造成伤害。
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游戏中,教师有时会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扮演小兔子、小老虎等进行追逐游戏,以训练学生的奔跑能力。但是,如果这个游戏到了高年级还在使用,不仅是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根本就不会配合教师。
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如果是一个较复杂的障碍游戏,如环节中有爬行、钻半高圈、跨越障碍等内容,对学生的运动技巧和能力有一定要求。就比较适合于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而如果是在低年级组织,一是学生基本不能完成游戏,二是可能会发生一些安全问题。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可以提升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可以培养其综合素质发展,还能同时保障体育运动能力的教学质量,是值得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推广的。在实践组织应用中,教师应注意三点:一是游戏要与教学目标统一;二是要保证游戏的丰富多样;三是游戏要匹配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文创科.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6(6):76-77.
[2]吴海霞.试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和运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4):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