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被摒弃,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效改进教学方式,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由于生物中需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就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生物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方面,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进行高中生物教学。
一、加强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提升生命观念
学生只有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的内容,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能够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以致用。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知识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或者原理、方法。想要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识,灵活运用生物知识,必须要理解核心概念。由于高中生物概念过于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部分教师会让学生强行记忆概念内容,尽管这样也能帮助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长期的生物学习是比较不利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进而加强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浙科版高中生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花费了很多的心思,而且还用图片来辅助教学,但是教学效果仍不显著,学生仍是无法真正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一般在考试之前学生都会利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然后在根据实验进行讨论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显微镜去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情况,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属于有丝分裂,在观察的过程中要详细记录每一个变化过程,随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验去探讨细胞分裂的步骤。最后教师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这样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概念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生命观念,使学生对生物有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
二、充分利用生物知识,加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教师都将侧重点放到了理论知识讲解上,主要是高考考点为主,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对于生物的后期学习来说是比较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这种观念方式,可以借助生物科学发展史,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思考的过程中还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在浙科版高中生物“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中,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得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够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进而使小鼠死亡。通过离体细菌转化实验可以得出S型细菌的DNA才是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的物质,由这两个实验可以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去进行深入思考。
在第一节结论中提到S型细菌具有转化因子,那这个转化因子所含的是什么?在第二个结论中是如何证明S型细菌的DNA才是R型菌的稳定遗传物质。通过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体会生物的发展,从而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生物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生物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内容是比较多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知识仅通过理论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探究中进而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浙科版高中生物“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去仔细观察物质出入细胞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膜的通透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认为半透模两侧溶液溶度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不用急于给出答案。之后在为学生演示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探究,在探究完这一内容之后再提出刚才的问题,这时很多学生都能够考虑到用质壁分离来进行两侧溶液浓度的检测,进而得出正确的理论。生物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验,利用实验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本质内涵。
四、联系实际生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这也就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也无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教师要注重知识和实际的联系,并利用生物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物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有效拉进知识和生活的距离。例如,在浙科版高中生物“植物激素”这节内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植物激素的负面新闻,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商家为了盈利,会在食物中使用一些植物激素,尤其是在水果中,很多非应季水果都会采用催熟的方式,而催熟食品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通过这一知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敢于对催熟食品说不,并敢于揭发销售催熟产品的不良商贩。此外,在“人类与环境”这节内容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养成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让学生用生物知识去解读社会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提升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进而使生物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安庆, 吴志强, 张大海.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探讨[J]. 中学生物学, 2018(4):17-18.
【2】史佳琴. 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 新课程, 2016, 000(036):P.234-234.
【3】许俊斌.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析[J]. 新课程(教师版), 2017, 000(0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