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架,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通过近几年的听课观察,发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会设计很多问题来支撑自己的课堂,但无效的问题看似使课堂气氛活跃,却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效率,例如:“脱离了真实语境的与学生无关联问题”“只需回答yes or no的无意义问题”“照本宣科的无拓展性问题”“与教学目标毫无关联的跑偏性问题”“无需合作的小组合作问题”等等这些无效问题不仅影响了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形式化,还严重制约了学生英语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长期下来还会降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限制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无效问题设计的分析整理,并且就如何避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无效问题设计给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 问题设计 无效性
有效的问题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撑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架,问题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据,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长远发展为根,但是现实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在问题设计时会忽略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脱离了真实语境的与学生无关联问题
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有关联,尤其是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语境中的问题创设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学生有兴趣,并且有话说。平时教师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生活习惯、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人和事等等。基于学情的问题设计才是有效的设计,才能促进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教学片段,这是一节外研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1Whose bag is this?第一课时的新授课,教师想在语境中讲授新单词crayon、eraser.....,并同时展示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名词性物主代词”我们看一下这样的处理是否有效?该老师先出示了一张蜡笔的图片,然后领读单词crayon,之后出示了“These are my crayons=mine, I’d like to draw with crayons. 这种问题设计作用有多大?能否帮助学生理解单词或语法?“These are my crayons”这个语境设置可能真实,但是图片的搭配是否有效?如果教师能将图片换成与教师自己建立关系的图片,学生可能会感兴趣,可能会更好的理解My crayons。接下来该老师出示了橡皮的图片,领读单词后,又出示了“This is your eraser.This is an eraser.This is a blue and white eraser.”首先看一下三句话的顺序本身不符合逻辑,如果我们把这几个句子像这样调换位置This is an eraser.This is a blue and white eraser.This is your eraser.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可能更合适。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语境问题,这里的“your”如果在课堂上的话应该就是学生了,但这块橡皮是不是学生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语境创设无效,因为与学生毫无关系,是教师因为教学需要强硬建立起来的关系,那么这种被迫状态下的学习是否有效?并且还在教孩子在谎言中学习英语,因为图片中的橡皮本不是学生的橡皮。相反,如果是某个学生的橡皮,那么情境创设还算有效,因为如果将图片和学生建立关系,效果应该会更好,但是教师应该怎样处理这个片段会更有效?因为是第二人称,所以是否应该出现:T:“Whose eraser is this?”S:“It’s mine/my eraser.”T:“It’s yours. ”然后向全班学生介绍“It’s xx’s eraser /this is his/hers.”这样才符合语言逻辑,并且既复习了刚接触的mine,又引出了yours/his/hers和名词所有格。
2.只需回答yes or no的无意义问题
教学重在启发诱导。教师应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用升调重复的问着学生:“Yes or No?”急切的等待着全班学生的回答,可是当学生集中回答完yes或no后,教师就直接进入了下个问题或下个环节,甚至每个问题之后都会再问一下:“Yes?”像这种问题是否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会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这样的问题设置和处理会使课堂气氛显得十分热闹,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在参与教学,但实际上却没有思维的产生和新的语言或问题的生成。
3.照本宣科的无拓展性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不同潜能,与学生建立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因材施教,鼓励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四维空间和自主发展空间。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然而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提前把课堂的每个环节,每句话都预设好了,因此造成课堂上一旦出现与预设问题脱节的新问题,教师就会不知所措。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对于固定答案的期望,一旦有学生说出固定答案,那么此问题结束,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的思维上的引导和深度的交流,使找答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4.与教学目标毫无关联的跑偏性问题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引导教学活动的展开,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设定学生可以达到的目标,以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实现目标的教学过程中之中。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践某一或某些教学目标而开展的,设计指向目标的教学活动,须从每个单元、每一堂课,甚至每一个活动的目标着手。同样问题的设计应是活动有效开展的支架,最终指向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很多教师在上课开始的导入会放一些歌曲或者视频甚至让学生跟着做一些动作,而选取的歌曲和视频却又和课堂教学内容毫无关联。还有一种情况,以读写课为例,很多老师会把写作作为学生达标的一种评价方式,很多学生能够写出好的作文,但很多是学生的已有水平,无法检测学生的当堂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有效的设计与课堂相关的写作这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前提。
5.无需合作的小组合作问题
小组合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常被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成为课堂的点缀,综合立体的合作学习常常沦为共同寻找答案的活动,尤其是在公开课或者优质课中。很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当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表演,不明白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合作,应该怎样合作。接下来看个教学片段:教师在处理“外研版九年级上册Module5 Unit2If you ever go to Lodon,make sure you visit the Science Museum。”新授课上,在完成了导入,速读后进入了细读,并且每个段落都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问题,在处理最后一段时该教师以True or False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全部起立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和价值?合作学习的前提应该是个人自学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了,从而需要别人的帮助,并且合作问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者说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没有合作学习的价值。
6.结语:
英语课堂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制约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为实现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在问题设计时,教师应坚持学生为本,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学情,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有效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问题,使问题设计有效的支持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月霞 郭华.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2]鲁子问.《中学英语教学设计》
[3]吴细亮.浅谈英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英语教育(2017)07-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