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5期   作者:方海霞
[导读] 小学基础教育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推动我国基础建设快速发展
        摘要:小学基础教育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推动我国基础建设快速发展。新课标的全面推出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在此情况之下,教师就必须要对当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充分的掌握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科学的对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秀传统文化
        引言
        我国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和成果。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想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除了相关课程的教师要根据教材调整教学的内容之外,还需要教师不断在自身的文化修养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能够打破传统教学过程当中的重分数,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等的问题,教师就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道德法治理论知识情况之下,为学生设计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多样性的实践合作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况之下,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相关的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养。教师可以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个性化理念、主体性理念,充分的将学生作为实践活动学习的主体,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来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设计。也可以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材施教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此外,教师必须要树立开放性教学理念,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科学组织开放性的时间探究活动。
        2.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将传统文化挖掘出来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必须要注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素,教师应该根据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充分挖掘出其中存在的传统文化要素,从而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目标。比如,在教授《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课时,可以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发掘出来,如“上学啦真高兴”主要体现的是学生从家里到学校,以及家长的期待和角色的变化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小活动,并可以将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设计在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缓解紧张的上学情绪,尽快融入小学的生活当中,并帮助小学生树立相关的自豪感。又如,“爱新书爱书包”主要体现的是认识书本和整理书包的相关内容,教材内容中出现的对话中包括“谢谢”等礼貌性的用语,这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通过教授这个课时,让小学生学会礼貌,也学会如何整理自己的书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了解传统融入其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在发展中的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重,诵读国学文化经典应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必修课。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积淀了底蕴丰厚、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古代有许多像老子、孔子、孟子等大家哲人,他们的道德思想教育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许多关于道德的经典著作流传至今,并仍被世人传颂、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体系里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其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传统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学习,实践礼仪文化、社交文化、修身养德、励志文化、爱国文化等。低年级便以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形成一个主题,建立一个学习的模块,而各个主题相对独立,这便是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所采用的编写方式:“主题-课题”式。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者共同构成了儿童的完整生活,这三对关系作为暗线贯穿于每个内容板块中。即:同一个教育主题,在不同册中,是螺旋上升的,教育的核心点是不一样的。如“我的健康成长”,一上《我是小学生啦》,主要讲我的身份转换;一下《我的好习惯》,从身份转换到对自我的关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不一样的;二年级《我们的节假日》,如何过好自己的闲暇生活,如何过好具有文化意义的假日节日?二下《让我试试看》,是挑战去做一些生活的事情,我会努力的,是自信心的找回和鼓励。同样对“我”主题的教育,在不同册次有不同侧重点,需要注意不同目标的把握。
        4.开展合作实践教学
        实践是验证知识和论证猜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特性和共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学生人数在6~8人左右。充分的尊重小组当中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难度适中的这些目标,并为学生安排螺旋递进式的课堂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发挥最聪明才智来进行探讨和学习。也可以根据实际的课程教学进度和教学主题,也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具有多元性和趣味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和动员每个学生参与的活动当中,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尝试和实践。或引导学生借助教师、小组成员的力量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并积极的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实践心得。
        结语
        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殷玲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80.
        [2]彭伟锋.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融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7):56.
        [3]彭伟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Z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