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5期   作者:陈大友
[导读] 要实现科教兴国,教育创新,就得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教师和学生也要转变观念
        摘要  要实现科教兴国,教育创新,就得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教师和学生也要转变观念。教师的教学模式就要结合实际不断地创新,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才能得到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主题词  教育创新,适应时代,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新时代的下一代,为基础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石,首先要从教育抓起,小学生又是行为习惯和能力培养的起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
        1.教育要转变观念
        当前学术型培养向技能型培养转型,是适应社会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大国工匠。不少小学校已办出了特色,他们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技术专长的人才。在这样大好的教育形势下,小学的教育也要转变观念,顺应国家基础教育的大好形势进行改革创新。
        1.1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在评定教师业绩的时候,不能单凭学生的成绩来评定教师。教师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工作环境条件有好差之分,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教师配备做不到合理配置,工作强度的任课时间差异很大,同时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工作,教研文章,教法创新,人才培养等原因。单纯的以学生考分来评价一位老师,这说明不了问题。要把教育出来的学生,送到高一级的学校看是否基础扎实、可塑性是否强,通过高一级学校老师反过来评定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要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地评价老师。
        1.2教师转变观念。教师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而不是一味的把教学的重点都放在学生的学习上,增加学习时间,加大刷题量,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单纯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固然很好,但是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欠缺,过度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导致后期创新能力乏力。因此,教师不能把教育当业绩来做,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家长转变观念。家长也要转变思维,不以考试论“英雄”,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花期不一样,既要做好学习功课,也要做好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否则大学毕业之后走进社会,什么都不会。所以要鼓励自己孩子“一技在手,吃喝不愁”。将来他们长大成人走进社会,才能适应社会,更好的回馈社会。
        2.教师教法创新
        教师教法创新不是形式上的,改变教室里课桌摆放形式,增加学生作业负担,增加学习时间,美化教室。而是要落实到实处,研究教法,不断改进教法,创新教法,创设特殊教学意境,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竞赛。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开发,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2.1特殊课题。曾经有一位教师上过这样一课;先将一个普通的猫的头骨让学生传看之后,编了一个小故事板书在黑板上;二亿年前,大地上有一种介于猫和虎之间的哺乳动物叫猫嘴兽。它的形体大于猫而小于虎,食物是菜叶和小动物。故事结尾“至今也没有找到这种动物的任何痕迹”。根据这个故事,写一套考题:一大题填空,二大题判断,三大题回答问题。

一、二题在故事中找答案,三大题问答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就出在这里,大多数学生都按故事答题,错了。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提出了质疑:一、二亿年前大地上没有菜叶,因为那时还没有人类,没人种菜;二.传看的头骨如果是二亿年前的现在已经是化石了,不是骨头;三.没有一种介于两种动物之间的动物,既然没有这种动物,故事就是假的了,编的;四.故事结尾那句话,连痕迹都没有找到,就根本没有这种动物,故事也是假编的。通过这堂课,让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老师,独立思考,正确判断,培养学生识别真假,明辨是非的能力。
        2.2“观察”的现身教法。有一位教师这样创设了一堂课:讲课前,老师先在黑板正中端端正正地写了两个字"观察"。然后,就将盛有一定量的醋、盐水、辣椒水、糖水和少量的汽油的几个量杯,让学生辨认,看清楚。学生看后,这位老师就将这几种物质倒入一个杯内,搅拌。这位教师先用食指蘸了一下这几种混合液体,再把中指放入口中尝(动作适当快一点)。尝后,说:“好吃!”然后让学生逐一蘸着尝,尝后都说“不好吃!”有的还呕吐。老师接着说:“我尝好吃,你们尝为什么不好吃呢?”学生们面面相观,无言以答。最后,老师再将刚才的动作放慢,让学生们看清楚,大家这才恍然大悟。老师总结说。我在黑板上不是写了两个字吗,就是提醒你们要注意“观察”,这就是你们吃了不注意观察的亏呀!”
3.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3.1好奇心的“保护”。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赋,小学生的心灵非常纯真,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感到新奇,总想弄个清楚,总想看个明白。比如说玩具吧,开始觉得好奇,新鲜好玩,总是玩不够,越玩越爱玩。玩腻了的时候,他们就想动手把它拆开来看看,这种冲动往往在开拆的时候,这时候家长就不能去斥责和制止。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满足这个小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拆,看清楚里面究竟有些什么?要注意的是,老师要加以指导。首先要注意安全,其后拆的时候是怎么拆的,各部件的位置要记清楚。注意不能乱一地,拆后还要重装复原,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做事严谨的科学态度。
    3.2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以前的老式教学,老师总是面面俱到,“怕”字当头,怕学生学不好,怕学生记不住,怕学生做不来。由于这些“怕”字,往往反映在教学生时总是一手包办,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意图学,按老师的意图做。结果教出来的学生,知识学得死板,不能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老师去掉了“怕”字,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探讨,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课堂气氛活跃,讨论激烈、学生能大胆提向,也不怕提错问。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升了,智力得到了开发,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老师的话是对的,不可质疑。学生必须听老师的,照老师说的办,不可更改,这都是学生头上的层层枷锁。学生必须要挣脱这些枷锁,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的话不是绝对的“真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教师当然也会有错:板书上的失误,有时生字写错拼音,打错音标,有时算错数字,写错运算符号等,这些失误不可避免。老师的这些失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来,老师也要接受这个事实,不怕失面子。学生找老师的错,不错误地接受,既培养了学生判断正误的识别能力,又引起了教师本人的注意,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总之,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教师做起,教师的教法创新,支持学生的自主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做好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