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如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就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积极探索、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笔者在分析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就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主要从目标分层、练习分层和评价分层三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方略
分层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契合,这一方面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天生学习禀赋等因素不同,导致他们在相同学科的学习上,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初中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的学习水平参差,掌握的学习方法不同,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对数学知识的掌控程度不一样。而分层教学能较好地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学习的精准度。从这个层面而言,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不容忽视的教学价值。
一、目标分层,降低学习难度
目标是开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目的导向性。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目标进行分层,即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使其更加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相适应。这样的目标分层教学,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相对明确的目标。
譬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正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进行了一场简短的测验,将平行线性质、判定等知识,以习题的形式,让他们解答相关内容,根据具体的结果,判定他们学习水平的高低。据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笔者将学生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基础知识相对牢固的学生,笔者要求他们全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并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答相应的数学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笔者要求他们在巩固、熟练平行线等知识的同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能够用有关知识解决一般问题;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笔者要求他们在熟练掌握平行线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如此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目标一目了然,清楚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学习难度与个人能力相持平。
二、练习分层,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练习,但传统的练习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着眼于他们整体的学习情况,是一种带着综合色彩的练习,这种练习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练习反而成了一种负累。
对练习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不仅能有效弥补传统练习的疏漏,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增加数学练习的合理性,尽可能地将其作用最优化。
譬如,在学习完初中数学的相关知识,开始进行复习环节时,笔者首先让他们进行了一场相对综合的测试,根据具体的结果,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层次,开展不同的专项练习:对于平面几何类型的习题,应对能力较差的学生,笔者会要求他们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平面几何类的练习;对难以应对函数习题的学生,笔者会让他们进行函数有关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知识在习题中的体现与应用;对于数据处理能力较差的学生,笔者会组织他们进行数据类型练习的同时,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培养他们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这样的教学提高了练习的准确性,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分层,树立学生自信
学生具有共性和个性的差别,他们尽管从总体来看,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实际上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是站在横向的角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忽略了学生个人的纵向发展,即每个学生随阶段而变化的成长特性。评价分层的目的,就是从纵向角度入手,对学生进行相对个性化的评价,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
譬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笔者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对他们定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包括学习水平高低、具体学习成因的变化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据此将他们分为几个层次:将相较于上个阶段表现较好,评价结果更高的学生,笔者将他们划分为上进成员组;对于持续表现较好的学生,笔者将他们划分到优秀学兵组;对于没有上个阶段表现好的学生,笔者将他们划分为潜力组,同时,会将不同阶段的评价结果,以折线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看到自己每个阶段的变化。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开始着眼于自己与自己的比拼,更容易在提供针对性指导的同时,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教学方式的不足,在较高限度内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初中生内在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相契合。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学情,结合教材内容,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方法,通过目标分层,降低学习难度;借助练习分层,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评价分层,树立学生自信,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对精准的教学活动,打造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包宇嘉.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1):46-47.
[2]何水波.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