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之我见 ——以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为例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5期   作者:吴琴慧
[导读]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教材编排一个习作单元,集中整个单元之力来提升学生某项习作关键能力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教材编排一个习作单元,集中整个单元之力来提升学生某项习作关键能力。“精读课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安排在各习作单元的第一板块。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该教什么,怎么教?
        笔者认为,首先要有明晰的目标定位。只有明晰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的功能定位,才能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怎样精准定位?“瞻前顾后”地解读文本。“前”指的是单元起始的“篇章页”,“后”指的是课文后的思考题。
        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为例:“篇章页”中的插图、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都指向了“观察”,明确了本单元要训练的关键习作能力是学会观察。课后的两个思考题都以指向引导学生体会观察、学习观察为重点,且各有侧重。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在比较中分辨细致观察的事物,即要解决“观察了什么”的问题。思考练习2要求将朗读与想象结合,感受形象的画面,把文字还原为观察,重在体会观察的细致,即要解决“怎样观察”的问题。
        基于对单元篇章页和课后习题的解读,笔者将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定为: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辨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品读翠鸟外形和捕鱼的语段,初步了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及其意义。
        其次,教学策略要简单高效,教学过程要删繁就简。有了精准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都应以实现目标,达成习作关键能力为根本。仍以《搭船的鸟》为例,笔者围绕“观察了什么”和“怎样观察”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环节:
        1.借助“观察记录单”,了解观察所得。


        本环节的教学,跳出了感知内容脉络的旧框架,以一张记录单,将学生的视线由阅读引向习作表达,将阅读中心迅速转向“观察”,落实了课后习题1: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解决了作者“观察了什么”的问题。
        2.品读重点段,学习“怎样”观察。
        课文第二自然段从静态角度描写翠鸟外形之美;第四自然段则从动态角度写翠鸟捕鱼的场景,突出其动作之敏捷,连续动作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习作单元的习作指向决定了其“精读课文”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带领学生“披文得意”上,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发现“形式”的秘密。这两个语段的教学,笔者删繁就简,以“怎样观察”主导整个过程,带领学生探寻写作密码,实现“言意双得”。第一步,在学生细读文本之前,通过对翠鸟图片和捕鱼视频的观察,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其色彩之美,动作之敏捷,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在与原文的对照中,初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描写的精妙。第二步,通过对照原文填空,抓关键词,让学生了解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动作”作了细致观察,感受到留心观察的好处。第三步,重新审视所填之空,将外显的文字和内隐的情感活动激活,发现观察重点、观察顺序、观察角度,揭开“观察”的神秘面纱,极好地解决了“怎样观察”的问题。
        最后,要精巧设练,适度延展。习作单元是一个注重言语实践的单元。“精读课文”侧重“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但如仅“坐 而论道”却不“起身躬行”的话,就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由学方法向练能力的转化。在两个重点语段的品读之后,学生对作者的观察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于是,笔者设计了两个观察实践:(1)播放龙虾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从外形和动作进行观察,小组交流观察所得。(2)课后观察实践: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并记录观察所得。这样的活动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由知到行、由学习到学会的过程,是学生借助语文方法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
总而言之,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指向的是习作,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习作能力。实现核心目标的教学策略应简单高效,避免旁逸斜出;新授之后需设计适度的语文实践活动,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关键习作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