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各行业已完美融合。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图书管理中,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网络共享图书资源和提供远程服务,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带来更好的管理服务。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展开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图书管理;应用策略
前言: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书籍数量持续增加为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在这种背景下,需要使用科学的图书管理方式,才能减轻图书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图书管理中,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为图书管理者提供了新的管理方式和优质的管理服务。
一、提升图书管理信息设备配置水平
想要提高图书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图书管理中,首要条件就是提升信息设备配置水平,只有以先进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持,才能发挥信息化管理的功效。但从目前小学图书管理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管理过程中缺乏充足的资金,或没有重视图书馆的运营和管理工作,使得很多小学图书馆缺少先进的信息设备辅助管理人员工作,导致图书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无法发挥作用。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现状,需要学校方面,重视图书馆运营和管理工作,要为图书管理设置专项资金,配齐管理所需的硬件设备,这样才能满足图书管理内部对信息设备的需求,进而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建立图书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处于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校园图书管理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和管理工具,建立和完善图书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这样才能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1]。首先,需要建立小学校内图书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就是图书馆、教师、学生、其他校内工作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图书资源共享,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自己想要借看的图书。其次,要借助共享体系,向每个人发送图书信息消息,比如新增加了哪些图书、哪些图书是借出状态、哪些图书正在图书馆储备,进而满足每个人随时预订并到图书馆内办理借书流程等需求。
三、提供图书管理信息网络远程服务
这里所说的信息网络远程服务,与图书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不同,它是指读者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远程阅读图书,即打破地域限制,可以在家直接通过网络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
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远程查看图书管理平台公开的一些信息,比如,查看自己历史借书记录,回想何时读过那本书;再如,查看自己还书历史记录,在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按时还书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远程登录学校图书管理平台进行查询等。当然,想要实现以上功能,不仅需要学校图书馆有读者想看的电子版书籍,还需要学校图书管理平台完善远程信息查询功能。现在各种网络阅读平台远程读书服务已经非常完善,因此,也需要小学图书管理平台,跟上时代潮流,积极拓展远程阅读服务,让每个读者都能够在课外、假期,登录学校图书管理平台,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
四、借助信息技术简化借还书的流程
信息技术应用在图书管理中,已经替代了很多传统图书管理工作和流程。比如,个人资料信息化、图书资料信息化等,这些都可以做成电子信息资料,用来简化图书借还流程[2]。首先,需要将图书馆中所有图书资料录入到管理平台之中,然后,再为每个读者建立个人电子档案。最后,设置一书一码、一人一码,这样利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快速办理借还书,简化工作流程。要是条件允许,还可以安装自助借还书办理设备,只需要在借还书时,扫描自己的图书证和对应的书籍编码,就可以实现个人自助办理借还书,可以有效缓解图书管理人员不足的压力。
五、提高图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
图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图书管理中,必须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于图书管理人员而言,信息技术水平高低通常是指对信息设备和信息管理平台使用熟练程度,所以要针对这两个项,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首先,要对信息设备使用规范,操作注意事项,日常检查与维护,以及简单故障处理等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使图书管理人员熟练使用信息设备,学会处理一些常见的设备故障。其次,要对信息管理平台的操作和使用进行培训,比如图书管理、图书分类、图书借还等,让图书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操作每一项管理流程,这样才能减少日常管理工作时间,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总结: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应用在图书管理中,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提升图书管理信息设备配置水平,,完善图书管理平台功能,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资源共享体系,提供网络远程服务以及简化借还书的流程。同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中,还需要提高图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图书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占民.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现代国企研究,2019(10):82.
[2]毛夏明.探析如何做好信息时代图书资料工作[J].传媒论坛,2019,2(16):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