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转战幼教行列,每天陪着天真烂漫的孩子生活学习,实在是件开心的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生计,工作、生活在异地他乡,不得已,我们的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所谓的留守儿童。其实我关注这个群体已经很久很久了,我是个泪点很低的人,每当提笔想为这群孩子写点什么的时候,总是先湿了纸笔,哽咽难抑。
关键词:孩子; 成长; 爱心; 欣赏;
曾经,九年,我工作生活在一个寂寞的乡村小学。白天,热闹的校园,忙碌的工作,我无暇顾及自己的落寞,漫长的黑夜,度日如年的煎熬。尤其后来,初为人母,对孩子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吞噬我的心。母爱的天性使我更加爱护我的学生,尤其是家境困难、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孩子,我格外关注。恨铁不成钢的我厉声呵斥,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因为在我的心里,他们就是我的孩子。深夜我尽力回忆孩子的模样,一笑一颦,历历在目。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孩子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倒也不是很让人担忧,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关怀和爱护。
我们经常忽略孩子,认为他们少不更事,殊不知,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有着敏感的心。孩子稚嫩的心灵纯洁无瑕,更需要我们成人的精心呵护。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太多的时候我们竟然为了生计,以生活所迫为借口,忽略了孩子,将孩子的成长视为一种顺其自然的过程。身为人母,我竟然不知道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学会了翻身,怎么发的第一个音符,什么时候开始蹒跚学步……记不起孩子什么时候学会迈出的第一步,什么时候学会的自己夹筷子吃饭,什么时候自己上下学……
忽然有一天,我们意识到了我们的愚蠢,但往往已经为时过晚,孩子的各种坏脾气、坏习惯的恶性循环搞得我们焦头烂额,这时候,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愚蠢买单。
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3――6岁是孩子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但所谓的关心、疼爱与呵护,确切的说是溺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不知不觉中,孩子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任何好的习惯一无所知,相反,坏的毛病一应俱全。小小年纪,娇惯蛮横,无理取闹,习以为常。
当我们为孩子的各种陋习捶胸顿足的时候,可曾想过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何在?
太多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认为,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其实,我们错了,大错特错了,对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精神富足、亲朋至亲呵护、天真快乐的童年,而不仅仅是一堆堆零食,一堆堆玩具。孩子天性好玩好吃,但更需要妈妈温暖的怀抱和爸爸宽广的胸怀。孩子无不渴望父母真心的陪伴,渴望父母做他们最真诚的朋友,见证他们的成长历程。
也许,我们会为自己的失职推脱,归结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无能为力。但是,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带他来到这个世界就必须为他负责,古训云“子不教,父之过”,为人父母就必须尽其责。也许我们会想,孩子上学了,进了学校,有老师管教,一切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就ok了。殊不知,学校教育仅仅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孩子更多的成长时光是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所谓言传身教,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学校仅仅能起到矫正辅佐的作用,曾经很流行的“5+2=0”的理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老师在学校里五天时间辛辛苦苦的教导后,孩子在家里两天的放纵,无所欲为,一切教育意义归零。每到周一,一切从零开始,周而复始。
想想真是莫名的可悲,一味地抱怨孩子的好吃懒做、不懂礼貌等等一系列的毛病,可曾想过这一切的毛病是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帮助孩子纠正过吗?日复一日,孩子毕竟是孩子,欠缺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作为父母的我们究竟为孩子们都做了些什么?
渴望孩子有所作为,先扪心自问自省一下自己吧!我们做不了合格的父母,如何要求孩子优秀?
我们每个为人父母的必须意识到: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生了他,任他长。不论我们有多么强大的理由,忽略孩子的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失败,纵使你腰缠万贯、良田万顷。正所谓“只要你今天为孩子付出了,明天孩子成才了,你一辈子挣的钱,孩子一年就挣回来了,反之,你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的财产,孩子可能在一瞬间就挥霍光了”。
育人同种树是一模一样的,根、苗的培育尤为重要。克服一切困难,腾出精力、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才是最明智的抉择。不要幻想我要如何如何发展枝叶,壮大枝干,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基、前提,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民族的力量,小家筑大家,国富民强我们人人有责。想方设法腾出精力、时间,放下手机,放下一切所谓的不得已,好好陪伴孩子成长吧!因为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孩子成长路上温暖的陪伴[J]. 课程教学研究. 2018(11)
[2]良性阅读,为孩子成长抹上幸福的底色[J]. 张玲惠. 语文教学通讯. 2016(36)
[3]2017,让“有温度”的数学伴随孩子成长[J]. 肖捷文. 小学数学教师. 2017(02)
[4]用爱滋润孩子成长[J]. 黎治山. 贵州教育.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