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小学生过好作文“关”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5期   作者:黄伟
[导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作文训练又是提高学生这一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作文训练又是提高学生这一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小学的作文教学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过好作文关,是语文教师永恒的研究课题。
        一、指导获取素材,过好“言之有物”关。
        平时作文时,常常见到有的学生咬笔头、搔头抓耳或坐着发呆,半天写不出一字半句。究其原因就是平时观察不仔细,缺乏写作素材。因此帮助学生写好作文最关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写作素材。
    1、指导观察,挖掘写作素材。
        做文章必须言之有物,物从何来?来自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们要想准确地描摹客观事物,就得认清客观事物,这就必须观察。观察是“言之有物”的基础,离开了观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但往往被无意性和情绪性所左右,对周围大量的人、物、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懂得如何去观察事物,积累素材。记得我布置学生观察校园景色,写一篇《美丽的校园》作文。学生文中是这样描写的,“花坛中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红的、黄的、紫的,美丽极了。小草绿油油的,像铺上了绿色的地毯。” 可那时正是秋季,校园中的景色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就只抓住“美丽”一词不放,好像不这样描写就不能突出校园的美丽似的。于是我带着他们在秋风中、小雨中、阳光中……观察校园。这样,学生才知道观察就是对眼前这个真实世界的观看、触摸和感受,而不是凭空想象。
        后来组织学生在公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公园里的花、草、树和建筑物,使学生对各种景物产生感性的认识,发现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对《美丽的公园》、《公园一角》等写景片段练习,就不再感到无从下笔了。
        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抓好以下方面的训练:①观察要细致全面,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仔细地看,深入地看,克服蜻蜓点水,不抓住特点的观察;②指导学生观察要有顺序,可以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先整体后部分等,不要只看一点,不及其余;③观察时要调动多种感官,可以看、摸、闻、听等;④在了解全貌的基础上抓重点观察,防止不分主次,盲目地看;⑤观察时要善于思考,边观察边想象;⑥逐步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2、丰富校园生活,创造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小学生学习作文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作文教学时,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学生的生活。
        每一项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喜欢参加活动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让学生情绪饱满地参与生活,如游戏、参观、春游、手拉手献爱心、参加竞赛、校运会、庆“六·一”等。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口、动手、动脑、动眼,让学生充分享受和感受生活。当他们一起创造着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学校生活也自然地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有了深刻体会再让学生写参加过的活动,就会感到有话可说。因此,学生就会写出《吹鸡毛比赛》、《最有趣的一次活动——贴鼻子》等内容真实,描写生动具体的好文章。同时能防止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感,摆脱一说起作文就头疼的情绪,
        3、加强阅读训练,积累写作素材。
        要写好作文,要有丰富的知识,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些从哪儿来?主要是靠读书。因为书籍是前人或别人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总结,认真阅读各种有益的书籍,对我们提高认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中,我除了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让学生学好每一篇课文外,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教他们用欣赏鉴别的眼光去读一些好作品。

有的是找与课文相关联的作品读,有的是找内容相似的作品读,使他们渐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不仅如此,我还组织学生在班上成立了“图书角”,每一位同学都把家里自己最喜欢的课外书放进“图书角”推荐给大家,全班同学轮流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分类整理,从而学会积累。为了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这样做,经常组织卡片欣赏会,以组为单位,每人宣读自己所做卡片上的内容,并且把做得好的卡片贴在“学习园地”中,供全班同学学习,这样进一步巩固了阅读的成果,充分发挥了每一本书的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写作方法指导,过好“模仿创造”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学语文课本中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均为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文。平时不仅要通过阅读理解文意,受到教育,还要从读到写,领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之成为练习作文的“例子”和凭借。
        当然,读书不能被书“禁锢”,既要读进去,又要跳出来,这就必须处理好模仿与创造的关系,创造往往从模仿开始,而模仿又必须以创造为目的。
        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注意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习。把“读”和“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1、学习课文中的自然段或句式仿写。
        如《葡萄沟》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葡萄成熟的颜色很多的句子:“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我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后,要求学生仿照句子的形式用“五光十色”写话。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晚上,街道两旁的路灯亮了。灯光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改写、缩写等。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内容留有余地,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写作的好素材。如《坐井观天》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学生对它比较感兴趣。同时,它也是一篇进行说话及写作的好教材。课文最后留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如果青蛙跳出来的话,它会看到什么?又会说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很激烈。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想到的内容,以《青蛙跳出来井口以后》为题续写故事。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写作练习。
        3、模仿课文的写作思路、方法仿写。
    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捕捉文章的中心,然后依据中心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划分段意,并弄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组成文章的基本思路,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的突出特点等,最后指导学生仿写。
        如《人民大会堂》按观察顺序描写“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五个地方的不同特点。教完这一课,我指导学生按“正中—前—后—左—右”方位顺序仔细观察教室每处景物的样子、颜色、大小、作用。课余让学生仿照方法进行《我的小天地》、《我家的客厅》等写作练习。
        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它对指导学生作文起着铺路筑基的作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将阅读和写作的知识落到实处。即取法于课文,运用于习作,使他们在写作时有所依托,有所仿效,逐步在仿中创新,在借鉴中求异。
        教无止境,教无定法。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力求通过最佳的途径,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帮助每一位小学生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