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写作插上翅膀 ——基于生本理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5期   作者:万杨
[导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新课标也强调,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新课标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写作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习作  生本理念  策略
        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那么作文教学就是花园中的带刺的玫瑰,它花色美丽,花香袭人,可是当你走近时,却发现它美丽之下还有着许多“小刺”。如何让学生们爱上写作,发现写作“独特的美”呢?结合新课标以及自己的教学,我的思考如下:
        一、作文活动,提升学生感受力
        管建刚老师认为:“一个写作的人,最为重要的不是观察力,而是敏感力。”作文应是生命的律动,是生活的需要。学生们常常慨叹无事可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们对于身边事物的观察力不够,另一方面却不乏感受力低下,对生活中的好人、乐事、美景视而不见的原因。他们可以为明星喜笑颜开,加油打气,同时却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朋友十分冷漠。他们可以对游戏角色、装备如数家珍,却对家门口的变化一无所知。因此,只有提升了学生的感受力,才谈得上积累写作素材,才能让孩子们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
        二、以大量的阅读积累为基础,提升学生写作技巧
        教师应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1、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本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关注作者写作方法的奥妙。在教学《拾穗》一文时,引导学生通过动作、神态描写三位妇女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底层农民的艰辛生活也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感受农民的艰辛。我话锋一转:“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动作、神态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主人公,能使文章更生动。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常常用到它。可是,怎样才能把动作、神态描写得恰到好处呢?”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接着,我出示了一句事先准备好的将这句话——她弯着腰一直在麦地里割麦穗,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与原文中父女埋头苦干的心理动作描写进行对比,孩子们发现,原文更符合妇女——一个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形象。进而他们发现,进行动作、神态描写需要符合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文章才会显得真实,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2、仿写结构文章更精彩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从局部入手,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又要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文本结构意识,对一些结构特征明显的文章段落进行仿写。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关登瀛《大地的话》,文笔清新隽永,每一段开头都用“假如你是”四个字引起下文,分别介绍大地对美好的事物的话语,接下来再详写这些事物的美好之处。结构相同的五小节,让文章有了一种回环吟唱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如能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结构,在课堂上先进行一小段的仿写,那么相信学生在完成本单元的“笔下生花”时会觉得更加轻松。


        3、补写、扩写、缩写、改写小练笔大益处
        结合阅读,充分利用好文本,进行补写、缩写、扩写、改写等多种形式的写作小练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我就补写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关于秋天有的人认为是丰收的季节,但有的人认为是凄凉的季节,班上的诗词大会学生一致选定《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小令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诗末的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言有尽而意无穷。执教该诗时,在合理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的诗意绘画出来,学生将“古藤老树昏鸦”中运用自己的理解将“老树”用比较深的褐色涂上,“瘦马”画的非常瘦小,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们纷纷落笔成文,一名学生写道——:“作者望着远方缓缓落下的夕阳,不由悲从中来。他的一生不就像这夕阳吗?错过了最好的时光,再也没有了希望。”……可这些,都成为了夕阳西下。”在为孩子们的精彩补写而鼓掌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留白”的知识,告诉他们: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独特技巧,运用到文章中,可以营造出意犹未尽之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试着适度留白。
        三、多元评价,追求真善美
        评价多元化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在评价时从不同角度,发现孩子们写作中的闪光点;另一层是希望除了孩子、老师,家长甚至路人也能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
        家长会上,我对家长们讲:“能对孩子进行写作指导固然很好。但你不会写作文也不要紧。在孩子向你朗读他的作文的时候,他就向你打开了他心灵的大门。通过作文,你了解他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你和他就有了共同话题。我们只需要当一个倾听者。毕竟,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写好作文是次要的,拥有健康快乐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从此,我班学生的优秀作文集上就有了家长们的“手迹”。
        另一方面,我对学生们的作文互评的评语提出了“真善美智”的要求。真,即评价要真实准确地反应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和意见,不要为了敷衍而乱写,也不要因为友情而全篇溢美之言。善,即同学互评是建立在督促作者取得进步的基础上,通过评语传达出你的友善。“真、善”这两点是作文评价的基础。
        叶圣陶老先生讲:“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其实,作文学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教师要多开展语文活动,发掘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点,让学生互评互改,并在评与改中成长,那么,学生不惧写作、爱上写作,就是早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戴文生,我与新课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2】冒亚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想像能力培养[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年0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