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陈凤英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5期   作者:陈凤英
[导读]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育观念,教育评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评价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标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育观念,教育评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评价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中,教学成果不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创造力和价值观。由此,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但自2004年执行课程标准以来,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活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落实,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没有得到落实。回顾我们的物理课堂,探究活动存在以下四种现象:
        一、徒有虚名的“假探究”。
        这种探究是由教师事先带领学生把教师自己设计好的探究的每一个环节学习一遍,然后按照设计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目的只是让学生实际操作,再进一步熟悉并巩固实验,验证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从而达到在考试中会做对相关的实验探究题,获得好成绩。这种探究,久而久之,会让学生认为探究就是验证性分组实验,探究的主体是教师,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更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无效探究
        有时,我们教师会尝试着给学生一个探究主题,不作任何提示和引导,全放手让学生进行分组自主探究。这时由于我们的学生没有探究能力的底蕴,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几乎都以传 统教授文化知识学习为主。突然,一下子有那么一两节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们围坐在仪器旁,无从下手,当看到老师走过来巡视时,才胡乱地拿起仪器摆弄一下,或者小组成员在慢慢地商议着怎么开始探究,或小组成员慌乱地查阅课本、资料,妄图找到探究的路经、或者模仿着课本上的阐述,笨手笨脚地摸索着开始实验…结果还没理出个头绪,没摸索出什么,下课铃声已响了,整节课在懵懂中度过,什么也没学到,也没什么收获。这种探究不仅虚耗时光,还会严重锉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如不为之。
        三、课堂演示型探究
        我们教师有时为了省时,应对考试,认为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费时,效果又不好。干脆发挥自己强大的功能。把探究活动独揽了。从提出问题开始,自己一人承包到底,在此过程中,利用自己高超的实验技能把探究中的设计并进行实验当做演示实验来当堂演示,并“霸气”地给出结论,让学生抄在笔记本上,背熟了。这种探究让学生认识不到探究的目的和意义,更认识不到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更感受不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知欲,封锁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误认为探究就是演示实验而已。
      四、讲解型探究
      由于应试制度,我们教师有时干脆把某一个探究活动一讲到底,其中涉及到的实验也懒得做一下,只讲解实验,然后重点放在让学生记住结论和其中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上,这种探究教学,更让学主认识不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

整个探究活动就是一纸空文,完全抹杀了科学探究活动带给学生的好处和意义,扼杀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欲,极度地摧毁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考试机制的完善。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真正地在教学中开展好探究活动,我认为要使探究活动按《课程标准》在物理课堂中得到落实,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丶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
         教师应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检测成绩放在其次。不以检测成绩为主要目标。放开眼界,让教育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服务。舍小我,做大我。
       二、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辅以讲授式、、引导、启发式教学模式。
       八年级级学生刚开始学物理时,我们教学的着眼点、要放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上,
不急于赶课程进度,将学生按好、中、差搭配、帮扶的原则,将学生分成6人、或8人的学习小组,来用“自主探究式”进行学习,不以讲授为主,这要求教师精准进行教学设计,准备好导学案,能适时地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进行帮助、引导、点拨,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和任务,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起来,动起来。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已策划自己的学习。刚开始时在教学中可能会存在很多困难,尤其是教学检测成绩很差,但学生慢慢地适应和学会这种学习方式后,课堂上现有的很多厌学现象会荡然无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教师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良问题会迎刃而解,物理教师的教学也会倍感轻松。魏书生先生教语文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超前的好效果、好成绩是最强有力的印证。
        二、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条件,可把课堂尽可能设置在实验室,还可在教室里放一“百宝箱”用于存储相关每节内容的实验器材、生活物品、教师自制的教具。并将课外作业布置为某项实验探究活动,而不是只有书面的题目。对积极探究、探究能力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这样让学生时时刻刻想探究就可进行探究。
        四、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制造。
        如:用一张纸条和橡皮擦制作传送带和行李箱、土电话、潜望镜、望远镜……这些小发明、小制造也是学生完成的探究活动,应大力鼓励学生去完成。
         按照以上四方面去做,可能课文中的每一个探究活动学生都能自主完成了,其实物理的教学、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因此,探究活动也得到了落实,也落实了物理《课标》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目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造欲,变无味的学习为生动的探究学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