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镇街教师培训方面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时代脱节、与实践脱节、与教师工作安排相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培训的质量和青年教师参训的热情。鉴于此,本文结合所在镇街近几年来青年教师由新入职到成为名师培养对象所开展的培训实践,探析“三段引领”、“同伴互助”、“反思评价”等相关培养策略,依据青年教师在三个不同专业成长阶段的特点实施不同的培训方案以提高培训效能。
【关键词】
三段引领 同伴互助 反思评价 实践研究
【正文】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加强青年教师培训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近年来,随着区域教育的发展,一大批青年教师踏上了教学岗位,他们将是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人才。为了使这批新生力量迅速完成角色转换,明晰专业成长路径,尽快融入学校教育文化,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实践和研究。
作为青年教师,他们需要培养与指引,需要平台与机遇。在制定培训计划前,我们对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老师们近两年参加培训的内容,主要为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数学学科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运用和考试研讨等;参加培训的形式主要为专题式讲座、参与式研讨、教学观摩、课例研究、网上培训、参观考察等;认为培训存在的问题中,占比较高的前五个问题分别是:
.png)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提到:优质教育的达成,有赖于由合格的、经过训练的、有积极性的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培训前的调研为培训的规划、设计、开展与执行提供了方向。鉴于此,我们开展有针对性的青年教师培训,以“三段引领 ”、“同伴互助 ”、“反思评价”为主要做法,成效显著。
一、三段引领,阶梯式培养
美国教师发展理论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费斯勒(Fessler,1985)提出了一套教师生涯循环理论(The Teacher Career Cycle),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一个动态可变的、循环互动的历程。这套理论对于教师专业生涯的规划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架构。我们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探究由专业教科研人员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向纵深发展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入职培训、专业研修、名师打造三个阶段。
(一)入职培训阶段
入职培训为期半年,目的是使新教师在入职前后能够尽快溶入区域教育文化、学校文化和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做好职前职后的无逢衔接。这一阶段的以“培养与培训相结合、成功与成才相结合” 为成长理念,着力开展新教师在教师品德、形象和气质的养成,自我发展规划、教学设计等成长因素的系统培养和培训。这一阶段的培训安排在暑期集中进行,通过对区域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的学习解读,让全体新教师领会教育发展的
理念内涵,形成共同发展的愿景。培训内容聚焦在新教师专业
成长过程中的品德修炼、发展规划、团队建设、教师礼仪、教学设计、解读教材等专题进行研修学习,通过研修学习帮助教师迅速融入学校教育文化,提升新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专业研修阶段
本阶段培训为期两年,从培训与培养的角度、从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多个维度去规划,本阶段以实战实操为出发点,通过专家引领、共同体教研、师徒结对、研读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观摩、研课、磨课、领班实践等研修活动,让老师们掌握学科的业务知识和内容体系,较熟练掌握学科的教学常规和技能,教学设计规范并呈现特色,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逐步走向规范化;驾驭教材、驾驭学生及驾驭课堂的能力、专业水平及学科教学质量都在培训中得到强化。
(三)名师打造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全覆盖式培训,部分青年老师开始崭露头角。本阶段为期两年,在前两个阶段培养中优选有潜质、善学习、肯上进的青年老师,引进导师带徒机制,分组指定相关导师,围绕名教师培养及科研提升两方面,以专家持续性诊断听评课、小组备课上课、区域教学交流、课堂展示、成果转化等方式,指导培养对象通过理论学习与实操实践,在导师指导下改进教学方式,掌握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能够坚持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梳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参与课题立项研究。与此同时,为培养对象提供参与相关教学基本功比赛、区域教学展示活动等的平台与机会,加快从优秀青年教师成长为区域青年名师的过程。
二、同伴互助,任务式研修
英国的托平(Topping,K)教授和美国的尔利(Ehly,S)博士在1998年出版的《同伴互助学习》(Peer assisted Learning)一书中提出:“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在学校教育方面,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近年来一直尝试运用在学校教育的实践当中,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的青蓝结对到区域学校的教研共同体,力求资源共享,实现互联共赢;在此实践基础上,我们以课堂实践为依托,采用导师引领,互助成组,任务驱动为主要的研修方式,在同伴协作、同伴教育、同伴榜样、同伴监督与同伴评价中提升培训效果。
(一)导师引领,建互助小组
分组导师制是我们在教师培训中的首次尝试,按照学员的学校、学区、教龄 等分为几个相对固定的5人小组,每个小组都指定了一名专家导师,在每个项目中具体指导学员老师。例如,依托课堂教学开展案例研讨法,以小组单位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磨课,导师在课例的基础上指导研讨,进行答疑、点评、点拨、提升、指引。虽然上课的是一名学员老师,但整个小组全程参与了备课评课,有的还以此为案例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了论文参评。以同伴互助方式开展研修,有课可依,有师可导,有伴可助,不占用休假时间,深得学员老师们的青睐。
(二)任务驱动,促培训效能
与传统培训里的听讲座写心得不同,我们不仅成立同伴互助研修小组,而且在不同的阶段与时俱进,设置不同的实践性研修任务,让学员老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修,在研修中互补长短,掌握专业技能。例如,在新冠疫情线上教学期间,我们的仍然停课不停训,在两个月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置了两次任务:一是录制一节以“以数战‘疫’”的微课,选取疫情中的数学素材,结合年级教学进度录制微课;二是每组负责一个年级,用“问卷星”编制一份线上测试试卷。学员老师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开始的无从入手,到着手选取素材、开展线上交流,到最后形成系列微课,在学习强国及南方+的慕课平台辐射展示,编制的线上测试试卷也在区域学校中推广使用,任务驱动式的研修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效能。
(三)展示交流,搭成长平台
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展示与交流,站稳讲台后继而站稳展示舞台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让老师在培训中有所获、有所得、有成果、有平台,不让培训“雁过无痕”---这是我们培训规划中的尤为关注的一点。为此,我们搭建不同层次的展示平台:一是研修小组内的研讨课;二是区域教育局组织的赛课和展示课;三是跨地区的交流课;四是上送网络平台的辐射课。其中,跨区交流的交流课尤为受到学员老师们的欢迎。例如,我们联系佛山市南海区的龙头学校,开展与我们学员老师的“同课异构”交流课活动,我们学员老师带着在导师指导下小组备出的一节课赴异区异校开展活动,在同课异思、异格、异策中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激出创新的火花。在反复的打磨中,一些学员老师开始崭露头角,在各项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脱颖而出,进入名师成长的快车道。
三、反思评价,科研式提升
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曾说过:“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教师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专业发展的高度最终取决于教师个体的实践能力与反思能力。为此,我们以课堂为培训的主研究阵地,在课堂中探究,在探究中反思,在反思后改进,提升青年教师的反思以及改进后继行为的能力,给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速。
(一)从课堂走向反思
我们的培训从第一阶段开始要求学员老师们撰写课后反思,做到每课一反思,并纳入常规教学视导检查的一部分。教学反思可长可短,记录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与困难疑惑,对教学的前、中、后进行全程反思。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反思,提髙发掘问题能力、教学预测能力、调控能力及梳理成文的科研能力。
(二)从教研走向科研
教学反思为进一步的教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老师进行二次反思,筛选有研究价值的主题,结合我们同步开展的论文撰写的专题讲座与指导,以反思中的一手教学资料为基础撰写专题论文。对于科研能力显著提高的学员老师,指导他们组建团队,确定科研方向和科研专题,以主持人身份申报校级或区级小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又反过来使课堂教学得到深化与提升,指引学员老师从教学研究走向科学研究之路,努力从一个“教书匠”成长为一个“教育家”。
(三)从反思走向评价
教师培训中的反思除了教师本身的教学反思,还有作为培训管理者的我们对培训的反思与效果评价。在这方面,我们借鉴了美国肯塔基大学教育政策与评价系教授古斯基(Gudkey ) 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五层次评价模型来形成我们的培训评价模型。
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位老师的个性特点不一,无法使用一个评价标准和尺度来衡量,因此我们的评价体系基于培训实践开展,以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主提升为评价目的,努力体现开放性与多样性,后续还会根据实践的变化与专业发展的需要继续完善。
四、结束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培训培养,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成的教学成果达200多项,其中获区级以上的奖项达160余项,不少老师参与省市级的教学比赛崭露头角,屡获佳绩,一支懂理论、善管理、勤奉献的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但我们也清醒的知道: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纵贯一生的历程,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坚持不懈地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培训,有的放矢,帮助青年教师规划职业生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探索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 徐莉,王默,程换弟. 全球教育向终身学习迈进的新里程:“教育2030行动框架”目标译解[J].开放教育研究,2015.
[2] 杨秀梅.费斯勒与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述[J]. 外国教育研究,2002.
[3] 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