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千年文明,孕育无数文化经典,记录中华历史,传承华夏国学。汉文化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中孕育了无数文化精粹,国学便是其中的代表,氤氲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学习与继承国学,是时代赋予小学生的使命。针对于此,就国学小剧场对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影响,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展开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小学;国学经典;小剧场;方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波又一波汉语热潮接连不断地兴起,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范围内逐步展开。如何点燃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国学经典的效率,就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积极思索的重要问题。国学小剧场不单单是狭义上的剧场,其形式广泛,内容多样,教师在教学时,要跳出传统剧场狭义的认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剧场,帮助学生传承经典。
一、欣赏优秀节目,体会经典魅力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和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诸如《经典永流传》等一系列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综艺节目诞生、发展,在社会中逐渐产生广泛影响,引发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为小学国学经典课程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节目,设计适当的国学小剧场,模仿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经典魅力。
譬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笔者一方面,通过网络信息媒体,让学生观看《经典永流传》,通过主持人撒贝宁的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利用经典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形式,还有评委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与知识的补充,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此基础上,笔者会在课堂上开设模拟小剧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动脑筋,进行诗歌的“经典永流传”。这个过程中,有小组分工明确,通过合唱与独诵相结合的的方式,对诗歌、《三字经》等进行诵读;有小组通过舞蹈与诗歌朗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相关的表演;另一方面,笔者还会让学生观看《豆乐国学小剧场》这一节目,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增加其对国学的认识与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更容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国学学习活动当中,推动文化的传承。
二、举办诗词比赛,增长文学见识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面色彩鲜明的旗帜,传递情感,映射历史,反映人性,散发着一股令人回味无穷的芳香,如上好的茗茶,令人口齿生香,受到情感与心灵的双重洗礼。让小学生学习诗词,是增长他们文学见识,增加其文化积累的重要手段,也是让他们传承经典的重要方式。
譬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笔者除了通过网络信息媒体等方式,让学生学习课内外的优秀古诗词外,还经常会举办诸如“诗词小达人”的诗词比赛: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诵读积累,与其他小组派出的小诗人进行诗歌比拼,即参赛诗人根据笔者给出的诸如图片、文字等材料,在规定时间内,最先说出对应诗词的小诗人积一分,三轮下来,没有答对的小诗人自动下台,换同组的另一人上台,以相同“小诗人”的身份继续比赛,最后坚持最久的小组获胜,并给获胜的小诗人颁发“诗词小达人晋级卡”。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还有利于增加他们的文化积累,对学生传承诗词大为有利。
三、开展特长学习,增加文化底蕴
书法、绘画、音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让学生学习国学,传承经典,就需要让他们走进传统,通过各种方式,感受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对此,笔者在教学时,就经常开展特长学习活动,以达到相关目的。
譬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笔者就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形式,经常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千字文》时,除了让他们诵读外,还让学生进行了书法练习,在毛笔字练习和书写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奇妙;笔者还通过网络信息媒体,播放了相对复古的音频,通过古典音乐与儿童朗朗读书声,营造良好氛围,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开展书法作品展示活动和开设专门剧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的诵读比赛,根据节奏、整齐度、流畅度等对每个小组进行打分……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
四、进行话剧表演,培养正确观念
话剧是国学小剧场最直接和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无数劳动人民共同的结晶,这个过程中,会有不少人物自数量繁多的群众中脱颖而出,创造出更为优秀的文化作品,在广阔的华夏民族文化星空闪烁璀璨光亮。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挖掘人物故事,开展话剧演出,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文化魅力,树立他们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
譬如,在学习《示儿》时,笔者就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图书馆查询等方式,搜集了诗人陆游大量的资料,将他的生平经历按照时间顺序理顺,分析了他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和所含有的时代特征、人文情怀,在此基础上,选出了诸如《游山西村》《醉中出西门偶书》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借此创作了《陆游传》这一简单的剧本,将选出的经典古诗,合理地纳入剧本当中,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进行话剧演出。这个过程中,学生代入角色,体会人物心情与经历的变化,感受不同情境下诗歌的产生,让他们感同身受,引发他们与诗人共鸣的同时,也令其对陆游诗歌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观念。
五、组织专项写作,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国学经典,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学以致用,才是学生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读书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调,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阅读国学经典外,还可以组织专项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利用所学的国学经典,丰富文章内涵,增加作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让自己的文墨生香,培养其应用传统文化能力的同时,逐渐实现文化内化,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譬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笔者就经常开展主题写作活动,进行文采评比:在临近母亲节的时候,笔者就开展了一堂以“母爱”为主题的写作,要求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同时还要恰当地引入自己知道的与母爱相关的传统文化,并适时开展了“文魁大赛”的剧场,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文章入场,让大家共同推选出来的评委进行评比,写作优秀者,可以进入文魁大赛下一轮,继续竞选文魁。这个过程中,有学生歌颂了母爱,将“母爱无所报,人生更可求”之类的诗句,恰好地与母爱之重大过山的情感表达融合到一起,写出的文章言谈有物之余,更是生出几分令人印象深刻的书香……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文魁大赛选出的优秀文章,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的教学在锻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还使其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他们写作的帮助,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社会文明的塑造者、维护者,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研究国学小剧场的各项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剧场,通过让他们欣赏优秀节目,体会经典魅力;举办诗词比赛,增长文学见识;开展特长学习,增加文化底蕴;进行话剧表演,培养正确观念;组织专项写作,提升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树立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推动国学传承,促进学生良性成长。
参考文献:
[1]章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43-44.
[2]王艺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36-37.
[3]赵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诵读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1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