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民族精神的源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极其鲜明的精神特色,有着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因此,顺应教育改革,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入新的教育定义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价值体现,焕发其时代魅力,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关键词:小学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教育;文化传承
前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文化教育的范畴,绵延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植根在学生的心底,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仅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还能使小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智慧挖掘、传承创新。
1.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教育定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根基。无论是人们当下优越的生活环境,还是已经尘埃落定的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脉络。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培养中,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教育定位,认清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体教育事业中所处的位置,是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步,进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大幅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了或多或少的教育忽视,教师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就凸显了出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正确地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还能向其他学科老师提供教学经验和建议,真正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就得以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综合人才。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文学科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财产,小学生接触的越早,了解的越早,受影响的越早,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核心基底,但不论是目前应试教育背景下,老师相对注重学科考试成绩,因此教学形式是紧抓知识传播的死搬硬套式灌输,还是现有的小学校园设施条件的限制,在小学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小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也表现出不均衡的现象,仅仅是诸多学科的教学已经使小学生增加了诸多学习负担,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更容易受到学习情绪干扰,失去思维培养的连贯性。因此,开展各科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科教师都需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点的联动性,尤其是人文学科,可以重点侧重人文学科的灵活应用,减少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双向疲劳,比如: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面都可以很好地与这些学科知识相融合,引入历史事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渗透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知识点巧妙地结合后传播给学生,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打造出高成果、高效率的素质课堂。
3.因材施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奠定基础
小学一般指6-13岁之间的人生阶段,属于童年期的范畴,童年是一个人人生中最快乐、美好的时间段,无论是已有的相关文章内容或是自身回忆,童年的高光词汇都与快乐紧紧挂钩。小学的教学从学习程序上看,是为一生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打造教和学的师生双向互动,因材施教,才能使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由感知到应用的发展过程,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才能保持快乐成长的身心发展基调。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人就和种花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于不同的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因材施教也是如此,进入小学阶段后,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根据小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改变传统集体授课模式下学生在统一教学中存在的教育空泛、被动学习,学生难以适应标准教学过程的弊端,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在学习基础知识之余,构建良性的思维意识,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播,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培养小学生感性的思维认知。
4.有效结合家庭教育,辅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学习从来都不应该仅仅是只关注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简单、粗暴地判断人整体品质的优劣,即使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面临的每一次升学和步入社会开展工作都以成绩为第一参考标准,成绩制度也不是唯一的参照标准。无论是学校作为培育人材的人才输出机构,还是家长作为学生脱离校园生活后的第二大教育主体,都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共同责任,都需要与时俱进地改进教育理念,拒绝成绩唯一论,通过相互协作,做到知识在校内有效传播,课外有效延伸,使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身心皆能稳定发展,塑造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健全人格。比如:很大一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觉得自己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业,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帮不到孩子,还有可能因为辅导造成反效果,因此直接撒手放任,忽视了家长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隐性教育作用,教师在此时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意识到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传播,也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家长在课余生活中,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书、看电影,建立良性沟通,从一些经典的历史电影和书籍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品质,如:坚韧不拔、临危不惧、宽宏大量等,激发起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也能合理避免在亲子关系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隔阂或逆反现象。
5.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除了基于在校内课堂知识的融合传播之外,也应该积极走出单一课堂,通过各个相关单位的配合,举办实践体验活动,做到小学生安全防护意识到位,家长放心及学校创新的全方位革新教学形式,实效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承与继承。比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参加小小志愿者服务,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培养参与公益活动的习惯。在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可以通过帮助妈妈做家务、给辛苦工作的爸爸按摩揉肩的形式体会和学习相亲相爱、成员平等的家庭美德,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或者是在校内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歌唱、绘画等艺术形式比赛,使小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身爱好兴趣有机结合起来,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鲜活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生活实践搭建桥梁,做到优秀传统文化不与现代生活所脱节,这样不仅增加了小学生的相关阅历,使其自发地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喜爱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抽象的民族大义、高尚道德等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最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的融会贯通加以传承与创新。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在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小学教育的教育理念,选择适合小学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引导,达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鹏.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J].学周刊,2020(16):79-80.
[2]李强.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4):154-155.
[3]朱琳,王燕.乡镇小学传统文化特色改良渗透课堂途径的研究[J].才智,2020(12):54.